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三、本文的主要思路、创新与不足 | 第10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以农村金融发展为前提 | 第15-22页 |
一、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及成果 | 第15-22页 |
(一) 农村金融改革历程 | 第15-16页 |
(二) 农村金融改革成果 | 第16-22页 |
第三章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各国金融体制比较分析 | 第22-30页 |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一)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有利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 第22-23页 |
(二)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有利于扩大农村金融供给 | 第23-24页 |
(三)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有利于促进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 第24页 |
(四)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有利于健全农村保险制度 | 第24页 |
二、各国农村金融体制比较分析 | 第24-30页 |
(一) 美国模式 | 第25-26页 |
(二) 法国模式 | 第26-27页 |
(三) 日本模式 | 第27-28页 |
(四) 印度模式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 第30-40页 |
一、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 | 第30-32页 |
(一) 村镇银行快速发展 | 第30页 |
(二) 农村资金互助社逐步壮大 | 第30-31页 |
(三) 小额贷款公司增长势头良好 | 第31页 |
(四) 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 | 第31-32页 |
二、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 | 第32-40页 |
(一) 政策性银行支农乏力 | 第33页 |
(二) 商业性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 第33-34页 |
(三) 农村信用社难当重任 | 第34-35页 |
(四) 管理模式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 | 第35-36页 |
(五) 草根金融缺乏规范性 | 第36-37页 |
(六) 资金来源有限制约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 | 第37-38页 |
(七)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 第40-54页 |
一、充分发挥正规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优势,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 | 第40-44页 |
(一)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政策优势,积极引导资金回流农村金融市场 | 第40-41页 |
(二) 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网点等资源优势,做好金融支农工作 | 第41-42页 |
(三) 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 | 第42-44页 |
二、着力办好村镇银行,实现农民的贴身银行 | 第44-46页 |
(一) 加强监管,提高资产质量 | 第44-45页 |
(二) 合理定位,扩大资金来源 | 第45-46页 |
三、引导和规范草根金融运行 | 第46-47页 |
(一) 完善法律法规,促使草根金融合法化 | 第46页 |
(二) 积极寻求与商业银行合作 | 第46-47页 |
四、扩大资金来源,实现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 | 第47-50页 |
(一) 增加自有资金来源,提高广大农民的入社积极性 | 第47-48页 |
(二)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 第48-49页 |
(三) 积极开展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 第49-50页 |
(四) 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捐助 | 第50页 |
五、完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 | 第50-52页 |
(一)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 第50页 |
(二) 实行财政补贴政策 | 第50-51页 |
(三) 实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 | 第51-52页 |
(四) 实行支农贷款最低比例政策 | 第52页 |
六、推进农村保险体系建设和农产品期货创新 | 第52-53页 |
(一) 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 第52页 |
(二) 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 | 第52-53页 |
七、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