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宄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宄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宄框架和研宄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宄框架 | 第14-15页 |
1.3.2 研宄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宄方法 | 第16页 |
1.5 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第2章 微博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要素 | 第18-27页 |
2.1 影响主体 | 第18-20页 |
2.1.1 当事微博用户 | 第18-19页 |
2.1.2 微博意见领袖 | 第19-20页 |
2.2 影响对象 | 第20-22页 |
2.2.1 事件参与者 | 第20-21页 |
2.2.2 事件处置者 | 第21-22页 |
2.3 影响载体 | 第22-24页 |
2.3.1 事实信息类微博 | 第22-23页 |
2.3.2 意见信息类微博 | 第23-24页 |
2.4 影响方式 | 第24-27页 |
2.4.1 社会网络传播 | 第24-26页 |
2.4.2 公共领域讨论 | 第26-27页 |
第3章 微博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类型 | 第27-34页 |
3.1 推动性影响 | 第27-29页 |
3.1.1 扩大事件规模 | 第27-28页 |
3.1.2 提高激烈程度 | 第28-29页 |
3.2 改变性影响 | 第29-31页 |
3.2.1 改变行为方式 | 第29-30页 |
3.2.2 改变诉求内容 | 第30-31页 |
3.3 遏止性影响 | 第31-34页 |
3.3.1 预警事件发生 | 第31-32页 |
3.3.2 纾解群体诉求 | 第32-34页 |
第4章 微博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过程 | 第34-42页 |
4.1 影响过程的划分依据 | 第34-35页 |
4.1.1 阶段分析理论 | 第34页 |
4.1.2 阶段分析理论的适用性 | 第34-35页 |
4.2 影响过程分析 | 第35-42页 |
4.2.1 影响萌芽期 | 第36-37页 |
4.2.2 影响爆发期 | 第37-38页 |
4.2.3 影响延伸期 | 第38-39页 |
4.2.4 影响消退期 | 第39-42页 |
第5章 微博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控制 | 第42-51页 |
5.1 控制主体 | 第42-45页 |
5.1.1 微博用户 | 第42页 |
5.1.2 政府部门 | 第42-43页 |
5.1.3 传统媒体 | 第43-44页 |
5.1.4 运营网站 | 第44-45页 |
5.2 控制策略 | 第45-51页 |
5.2.1 提闻责任意识 | 第45页 |
5.2.2 规范信息流通 | 第45-47页 |
5.2.3 建立应急机制 | 第47-48页 |
5.2.4 实施用户认证 | 第48页 |
5.2.5 强化舆论引导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