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文献调研 | 第15页 |
(二)实地调研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城市社区之间“灰空间”景观设计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7-21页 |
一、“灰空间”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7-18页 |
(一)“灰空间”的概念 | 第17页 |
(二)“共生”理论 | 第17-18页 |
(三)中介空间理论 | 第18页 |
二、城市社区之间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一)环境行为学 | 第18-19页 |
(二)环境心理学 | 第19-20页 |
(三)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城市社区之间“灰空间”结构特征及思路引导 | 第21-25页 |
一、城市社区之间“灰空间”结构特征 | 第21页 |
(一)空间界定的模糊性 | 第21页 |
(二)空间功能的多义性 | 第21页 |
(三)空间形式的丰富性 | 第21页 |
二、城市社区之间“灰空间”表现特征 | 第21-22页 |
三、城市社区之间“灰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 第22-25页 |
(一)可持续发展 | 第22-23页 |
(二)以人为本 | 第23页 |
(三)延续地方文脉 | 第23页 |
(四)共享原则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开封大宏世纪新城与华庭社区之间“灰空间”结构分析及构思 | 第25-33页 |
一、前期调研 | 第25-26页 |
(一)区位分析 | 第25页 |
(二)场地现状 | 第25-26页 |
二、设计理念 | 第26-27页 |
三、设计定位 | 第27页 |
四、解决方法及草图 | 第27-33页 |
(一)设计方案 | 第27-28页 |
(二)肌理分析 | 第28-29页 |
(三)空间布局分析 | 第29-30页 |
(四)交通流线分析 | 第30页 |
(五)景观结构分析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开封大宏世纪新城与华庭社区之间“灰空间”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 第33-41页 |
一、建立多层次的“灰空间”形式 | 第33-34页 |
(一)空间内的“灰空间” | 第33页 |
(二)穿插式的"灰空间" | 第33-34页 |
(三)邻接式的"灰空间" | 第34页 |
(四)连接式的"灰空间" | 第34页 |
二、构造高品质的“灰空间”景观要素 | 第34-37页 |
(一)植被、水体——空间柔化 | 第35页 |
(二)地形——形态丰富化 | 第35-36页 |
(三)环境小品——点睛之笔 | 第36页 |
(四)艺术长廊——空间多样化 | 第36-37页 |
三、色彩与“灰空间”的完美融合 | 第37页 |
四、区域文化在“灰空间”中的体现 | 第37-38页 |
五、材料与元素设计 | 第38-41页 |
(一)菊花元素运用 | 第38页 |
(二)照明与绿化的装饰与美化 | 第38-39页 |
(三)道路铺装的合理搭配 | 第39-4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