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家族企业的地位及作用 | 第8页 |
1.1.2 “子承父业”——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主流模式 | 第8-9页 |
1.1.3 我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高峰期来临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结构与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结构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2章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的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分析 | 第12-15页 |
2.1.1 家族企业的内涵 | 第12-13页 |
2.1.2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子承父业” | 第13-14页 |
2.1.3 我国家族企业“子承父业”代际传承的合理性 | 第14-15页 |
2.2 家族企业“子承父业”代际传承过程研究的相关理论模型 | 第15-21页 |
2.2.1 “三环模式”与“四阶段模型”(盖尔西克)[7] | 第16-17页 |
2.2.2 七阶段接班模型(Longenecker& Schoen)[8] | 第17-18页 |
2.2.3 企业家庭发展模型(兰斯贝格)[7] | 第18-19页 |
2.2.4 三层次代际传承模型(斯达弗若)[8] | 第19页 |
2.2.5 四阶段角色调整模型(海德勒)[8] | 第19-21页 |
第3章 辅助型路径选择的提出及西方家族企业“子承父业”传承路径的经验借鉴 | 第21-24页 |
3.1 我国家族企业“子承父业”辅助型路径选择的含义及特点 | 第21-22页 |
3.2 西方家族企业“子承父业”传承路径的经验借鉴 | 第22-24页 |
第4章 我国家族企业“子承父业”辅助型路径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分析 | 第24-28页 |
4.1 我国家族企业“子承父业”辅助型路径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4-26页 |
4.1.1 传承计划的缺失及其成因分析 | 第24页 |
4.1.2 企业主和继承者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及其成因分析 | 第24-25页 |
4.1.3 隐性知识和隐性资产的传承困难及其成因分析 | 第25页 |
4.1.4 新老团队可能存在的矛盾及其成因分析 | 第25-26页 |
4.2 我国家族企业“子承父业”辅助型路径实践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4.2.1 继承人能力与威望不足的风险 | 第26页 |
4.2.2 人力资本流失的风险 | 第26-27页 |
4.2.3 经营理念不同,企业文化重建的风险 | 第27页 |
4.2.4 子女本人继承意愿背驰的风险 | 第27-28页 |
第5章 我国家族企业“子承父业”辅助型路径选择模型的研究 | 第28-38页 |
5.1 家族企业“子承父业”辅助型路径选择模型的构建 | 第28-30页 |
5.2 家族企业“子承父业”辅助型路径选择模型的关键步骤和问题剖析 | 第30-36页 |
5.2.1 继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第30-31页 |
5.2.2 继承者的遴选 | 第31-32页 |
5.2.3 继承者培养计划的实施 | 第32-34页 |
5.2.4 对“准接班人”的测评和评估阶段 | 第34页 |
5.2.5 权力完成交接阶段 | 第34-35页 |
5.2.6 风险识别和控制 | 第35页 |
5.2.7 父子两代的角色调整与企业家精神的传承 | 第35-36页 |
5.2.8 企业制度创新与企业文化重塑 | 第36页 |
5.3 家族企业“子承父业”代际传承成功的评价标准 | 第36-38页 |
第6章 我国家族企业“子承父业”辅助型路径的现状调查及典型案例分析 | 第38-52页 |
6.1 我国家族企业“子承父业”辅助型路径现状的相关调查数据分析 | 第38-41页 |
6.2 典型案例分析 | 第41-52页 |
6.2.1 方太集团案例分析 | 第41-46页 |
6.2.2 新希望集团案例分析 | 第46-52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2-5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7.2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