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催化在能源转换与存储的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 VIA族能源转换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17-36页 |
1.3.1 VIA族能源转换材料的结构特性 | 第17-21页 |
1.3.2 VIA族能源转换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21-36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光电解水制氢阳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 | 第38-74页 |
2.1 Nafion/CdS反蛋白石杂化结构的制备及光电产氢性能研究 | 第38-58页 |
2.1.1 引言 | 第38-39页 |
2.1.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2.1.2.1 制备方法 | 第39-40页 |
2.1.2.2 材料表征 | 第40-41页 |
2.1.2.3 DFT计算 | 第41页 |
2.1.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8页 |
2.1.3.1 Nafion/CdS反蛋白石杂化结构的可控制备及结构表征 | 第41-45页 |
2.1.3.2 Nafion/CdS反蛋白石杂化结构的光电产氢性能研究 | 第45-52页 |
2.1.3.3 Nafion/CdS反蛋白石杂化结构的耦合作用及其促进光电产氢机制研究 | 第52-58页 |
2.1.4 本节小结 | 第58页 |
2.2 树状ZnFe_2O_4 /TiO_2异质结的光电解水性能研究 | 第58-72页 |
2.2.1 引言 | 第58-60页 |
2.2.2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2.2.2.1 材料 | 第60页 |
2.2.2.2 制备方法 | 第60页 |
2.2.2.3 材料表征 | 第60-61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2页 |
2.2.3.1 树状ZnFe_2O_4 /TiO_2异质结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第61-68页 |
2.2.3.2 树状ZnFe_2O_4 /TiO_2异质结的光电分解水性能研究 | 第68-71页 |
2.2.3.3 树状ZnFe_2O_4 /TiO_2异质结能带分析及机制研究 | 第71-72页 |
2.2.4 本节小结 | 第7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三章 多金属协同作用及其电催化产氧性能研究 | 第74-150页 |
3.1 FeCoW羟基氧化物的原子级分散室温合成,电子结构调控及电催化产氧机制研究 | 第74-123页 |
3.1.1 引言 | 第74-75页 |
3.1.2 实验部分 | 第75-101页 |
3.1.2.1 理论计算 | 第75-78页 |
3.1.2.2 材料和方法 | 第78-101页 |
3.1.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23页 |
3.1.3.1 FeCoW羟基氧化物多金属元素间的协同作用 | 第101-103页 |
3.1.3.2 FeCoW羟基氧化物的原子级分散室温合成 | 第103-104页 |
3.1.3.3 FeCoW羟基氧化物的结构表征 | 第104-107页 |
3.1.3.4 FeCoW羟基氧化物的配位环境及电子结构表征 | 第107-112页 |
3.1.3.5 FeCoW羟基氧化物电催化产氧性能研究 | 第112-123页 |
3.1.4 本节小结 | 第123页 |
3.2 NiCoFeP羟基氧化物的活性位调控及电催化产氧机制研究 | 第123-149页 |
3.2.1 引言 | 第123-124页 |
3.2.2 实验部分 | 第124-135页 |
3.2.2.1 理论计算 | 第124-128页 |
3.2.2.2 材料和方法 | 第128-135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48页 |
3.2.3.1 NiCoFeP羟基氧化物中Ni~(4+)形成的理论预测 | 第135-138页 |
3.2.3.2 NiCoFeP羟基氧化物中Ni~(4+)形成的原位X射线研究 | 第138-147页 |
3.2.3.3 NiCoFeP羟基氧化物中性电催化产氧性能研究 | 第147-148页 |
3.2.4 本节小结 | 第148-1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四章 硫修饰金属用于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 | 第150-162页 |
4.1 引言 | 第150-1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51-152页 |
4.2.1 理论计算 | 第151页 |
4.2.2 产物表征 | 第151-152页 |
4.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52-160页 |
4.3.1 S-掺杂-Sn表面吉布斯形成自由能的理论计算 | 第152-153页 |
4.3.2 原子层沉积非晶SnS/Au纳米针尖结构的可控合成与表征 | 第153-156页 |
4.3.3 原子层沉积非晶SnS/Au纳米针尖与电泳沉积Sn/Au纳米针尖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对比 | 第156-158页 |
4.3.4 硫促进CO_2电还原反应的体系扩展 | 第158-1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8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2-184页 |
致谢 | 第184-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