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9-10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城乡互动与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2-1 城乡互动 | 第12-13页 |
2-1-1 城乡互动发展的内涵 | 第12页 |
2-1-2 城乡互动发展的模式 | 第12-13页 |
§2-2 城乡一体化 | 第13-16页 |
2-2-1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 第13-15页 |
2-2-2 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的含义 | 第15-16页 |
第三章 抚宁县与秦皇岛市一体化现状评价 | 第16-30页 |
§3-1 抚宁县概况 | 第16页 |
§3-2 秦抚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与意义 | 第16-18页 |
3-2-1 秦抚一体化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3-2-2 秦抚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 第17-18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8-20页 |
3-3-1 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 第18-19页 |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19页 |
3-3-3 构建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20页 |
§3-4 抚宁县与秦皇岛市城乡一体化现状比较 | 第20-28页 |
3-4-1 居民收入现状比较 | 第20-24页 |
3-4-2 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比较 | 第24-26页 |
3-4-3 城镇化水平比较 | 第26-28页 |
3-4-4 社会保障状况比较 | 第28页 |
§3-5 秦抚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抚宁县与秦皇岛市区及周边县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 第30-41页 |
§4-1 经济联系强度分形特征的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4-2 抚宁县与秦皇岛市区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 第31-41页 |
4-2-1 抚宁县与秦皇岛市区中心职能强度测定 | 第31-32页 |
4-2-2 抚宁县与秦皇岛市区经济关联度分析 | 第32-37页 |
4-2-3 依据分形理论计算抚宁县与秦皇岛市的经济联系强度 | 第37-39页 |
4-2-4 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经验与借鉴 | 第41-45页 |
§5-1 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经验 | 第41-42页 |
5-1-1 西欧“新城”模式 | 第41-42页 |
5-1-2 日本的疏密平抑模式 | 第42页 |
5-1-3 美国的自由发展方式 | 第42页 |
§5-2 我国城乡一体化实践的成功模式 | 第42-43页 |
5-2-1 珠江三角洲的“以城带乡”模式 | 第42-43页 |
5-2-2 上海的“城乡统筹规划”模式 | 第43页 |
5-2-3 北京的“工农协作、城乡结合”模式 | 第43页 |
5-2-4 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苏南模·式 | 第43页 |
§5-3 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和启示 | 第43-45页 |
第六章 秦抚一体化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 第45-53页 |
§6-1 秦抚一体化合作思路与模式 | 第45-49页 |
6-1-1 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 第45页 |
6-1-2 秦抚一体化合作模式 | 第45-49页 |
§6-2 抚宁县在秦抚一体化中的战略选择 | 第49-5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3-5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3-54页 |
§7-3 后续研究设想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