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项目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P+R(停车换乘)”系统概述 | 第20-30页 |
2.1 “P+R(停车换乘)”定义 | 第20-22页 |
2.2 “P+R(停车换乘)”分类 | 第22-24页 |
2.2.1 国际P+R分类 | 第22-23页 |
2.2.2 武汉市P+R分类 | 第23-24页 |
2.3 “P+R(停车换乘)”实践效果 | 第24-29页 |
2.3.1 负面效果 | 第24-26页 |
2.3.2 正面效果 | 第26-27页 |
2.3.3 武汉市P+R设施现状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武汉市 “P+R(停车换乘)”换乘交通特性分析 | 第30-48页 |
3.1 SP调查概述 | 第30-31页 |
3.2 调查方案设计 | 第31-35页 |
3.2.1 方案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3.2.2 样本选取 | 第32-33页 |
3.2.3 属性设计 | 第33页 |
3.2.4 属性水平确定 | 第33-34页 |
3.2.5 方案设计 | 第34-35页 |
3.3 “P+R(停车换乘)”特性分析 | 第35-47页 |
3.3.1 出行者属性特性 | 第35-38页 |
3.3.2 出行特性 | 第38-40页 |
3.3.3 P+R换乘特性 | 第40-45页 |
3.3.4 其他相关特性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武汉市 “P+R(停车换乘)”交通设计研究 | 第48-82页 |
4.1 “P+R(停车换乘)”选址原则 | 第48-50页 |
4.2 “P+R(停车换乘)”空间布局设计 | 第50-69页 |
4.2.1 外部空间布局 | 第50-63页 |
4.2.2 内部空间设计 | 第63-69页 |
4.3 “P+R(停车换乘)”交通组织设计 | 第69-74页 |
4.3.1 外部交通组织设计 | 第69-73页 |
4.3.2 内部交通组织设计 | 第73-74页 |
4.4 案例分析 | 第74-81页 |
4.4.1 藏龙东街站P+R设施选址分析 | 第75-76页 |
4.4.2 藏龙东街站P+R设施需求分析 | 第76-77页 |
4.4.3 藏龙东街站P+R设施交通设计 | 第77-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武汉市 “P+R(停车换乘)”支撑政策研究 | 第82-88页 |
5.1 “P+R(停车换乘)”实施保障政策 | 第82-84页 |
5.1.1 轨道交通优先发展相关政策 | 第82-83页 |
5.1.2 限制小汽车政策 | 第83-84页 |
5.2 “P+R(停车换乘)”建设和管理政策 | 第84-86页 |
5.2.1 P+R建设政策 | 第85页 |
5.2.2 P+R管理政策 | 第85-86页 |
5.3 “P+R(停车换乘)”运营政策 | 第86-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结论 | 第88页 |
6.2 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