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页 |
1.2 MFC基本原理 | 第9-10页 |
1.3 MFC的类型 | 第10-11页 |
1.3.1 根据结构分类 | 第10-11页 |
1.3.2 根据运行模式分类 | 第11页 |
1.3.3 其他分类方式 | 第11页 |
1.4 MFC对于污水处理的应用 | 第11-13页 |
1.4.1 有机废水处理 | 第11-12页 |
1.4.2 中药废水处理 | 第12-13页 |
1.4.3 化工废水处理 | 第13页 |
1.5 MFC电子传递机制 | 第13-15页 |
1.5.1 纳米导线电子传递机制 | 第13页 |
1.5.2 细胞色素C转移机制 | 第13-14页 |
1.5.3 电子介体传递机制 | 第14-15页 |
1.6 产电微生物 | 第15-18页 |
1.6.1 产电微生物的类型 | 第15-17页 |
1.6.2 微生物群落的产电特性 | 第17-18页 |
1.6.3 产电微生物代谢特性 | 第18页 |
1.7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8-20页 |
1.7.1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8-19页 |
1.7.2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0-21页 |
2.2 实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3 质子膜处理的预处理 | 第22页 |
2.4 MFC参数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 第22-25页 |
2.4.1 电压 | 第22-23页 |
2.4.2 电流及电流密度 | 第23页 |
2.4.3 功率及功率密度 | 第23页 |
2.4.4 库伦效率 | 第23-24页 |
2.4.5 金属离子去除率 | 第24页 |
2.4.6 COD与BOD的测定 | 第24-25页 |
2.4.7 极化曲线与功率密度曲线 | 第25页 |
2.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2.5.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文库的构建 | 第25-26页 |
2.5.2 高通量 16S rRNA基因扩增 | 第26-27页 |
2.5.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连续流MFC的生物发电与废水处理 | 第29-38页 |
3.1 序言 | 第29页 |
3.2 连续型MFC的产电性能 | 第29-30页 |
3.3 极化曲线与功率密度曲线分析 | 第30-32页 |
3.4 COD变化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3.5 BOD变化情况分析 | 第33-34页 |
3.6 以不同底物为阳极的MFC库伦效率 | 第34-35页 |
3.7 以不同底物为阳极的MFC金属离子去除率 | 第35-3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微生物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38-54页 |
4.1 序言 | 第38页 |
4.2 稀疏曲线 | 第38-41页 |
4.3 层次聚类分析 | 第41-44页 |
4.4 群落结构分析 | 第44-52页 |
4.4.1 L1与L2“门”水平的MF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44-46页 |
4.4.2 L1与L2“纲”水平的MF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46-48页 |
4.4.3 L1与L2“属”水平的MF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48-50页 |
4.4.4 L1与L2“种”水平的MF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