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源起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1.3.1 国内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 | 第12页 |
1.3.3 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假说的建立—“经营主义” | 第16-24页 |
2.1 现象的归类 | 第16-17页 |
2.2 经营的本质 | 第17-18页 |
2.3 经营的社会经济适用性 | 第18-20页 |
2.3.1 农业经济——建构 | 第18-19页 |
2.3.2 工业经济——环境 | 第19页 |
2.3.3 服务经济——文化 | 第19页 |
2.3.4 体验经济——多元化 | 第19-20页 |
2.4 经营的效益性 | 第20-24页 |
第三章 课题的提出 —“业态—功能—硬空间”模式——喀什大巴扎项目 | 第24-45页 |
3.1 相关概念 | 第24-38页 |
3.1.1 业态 | 第24-28页 |
3.1.2 业态要素 | 第28-29页 |
3.1.3 硬驱动 | 第29-35页 |
3.1.4 泛功能 | 第35-36页 |
3.1.5 硬空间 | 第36-38页 |
3.2 空间的业态特征 | 第38-41页 |
3.2.1 动态均衡性 | 第38页 |
3.2.2 层次性 | 第38-39页 |
3.2.3 显隐性 | 第39-40页 |
3.2.4 广延性 | 第40页 |
3.2.5 文化性 | 第40-41页 |
3.3 业态的表现方式 | 第41-44页 |
3.3.1 经济形态的表现 | 第41-42页 |
3.3.2 空间形态的表现 | 第42-43页 |
3.3.3 城市形态的表现 | 第43-44页 |
3.4 空间的功能属性 | 第44页 |
3.5 结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业态—功能—硬空间”模式的研究 | 第45-59页 |
4.1“业态—功能—硬空间”的定义 | 第45-46页 |
4.2“业态—功能—硬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46-49页 |
4.2.1 创新驱动 | 第46-47页 |
4.2.2 业态空间系数 | 第47-48页 |
4.2.3 业态深度系数 | 第48-49页 |
4.3“业态—功能—硬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49-53页 |
4.3.1 弹性 | 第49-51页 |
4.3.2 均好性 | 第51页 |
4.3.3 整体性原则 | 第51-52页 |
4.3.4 三统一原则 | 第52-53页 |
4.4“业态—功能—硬空间”的设计方法 | 第53-58页 |
4.4.1 系统分析法 | 第53-54页 |
4.4.2 多首层人流引导法 | 第54-55页 |
4.4.3 元素提取与重组 | 第55-58页 |
4.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实践与应用 | 第59-74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9-60页 |
5.2“业态—功能—硬空间”模式的应用 | 第60-71页 |
5.2.1 宏观背景分析 | 第60-61页 |
5.2.2 市场分析 | 第61-65页 |
5.2.3 上位规划及基地现状 | 第65-66页 |
5.2.4 概念规划设计 | 第66-67页 |
5.2.5 规划设计内容和基本原则 | 第67-69页 |
5.2.6 项目运作策略 | 第69-71页 |
5.3 相关案例 | 第71-73页 |
5.3.1 奇台天和国际商贸中心 | 第71-72页 |
5.3.2 九江庐山国际旅游商贸港 | 第72-73页 |
5.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图表目录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