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及其实证:2008-2015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2.1 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界定 | 第11-15页 |
1.2.2 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目标的界定 | 第15-17页 |
1.2.3 关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界定 | 第17-19页 |
1.2.4 关于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的界定 | 第19-20页 |
1.2.5 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1.3 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21-22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及方法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步骤与创新 | 第24-26页 |
1.5.1 研究步骤 | 第24页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宏观审慎政策的相关理论 | 第26-35页 |
2.1 宏观审慎政策的内在逻辑 | 第26-30页 |
2.1.1 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政策 | 第26-28页 |
2.1.2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 | 第28-30页 |
2.2 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体系现状 | 第30-32页 |
2.3 宏观审慎政策的工具体系现状 | 第32-33页 |
2.4 宏观审慎政策的机构设置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 第35-44页 |
3.1 时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 第36-39页 |
3.1.1 个人住房贷款价值比(LTV)要求 | 第36-37页 |
3.1.2 动态拨备要求 | 第37-38页 |
3.1.3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 | 第38-39页 |
3.1.4 其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 第39页 |
3.2 跨机构维度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 第39-43页 |
3.2.1 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 第40页 |
3.2.2 流动性风险管理 | 第40-41页 |
3.2.3 限制同业之间的交易 | 第41-42页 |
3.2.4 风险隔离(“栅栏”原则) | 第42-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 | 第44-51页 |
4.1 传导机制视角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重分类 | 第44-48页 |
4.1.1 资产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 第44-46页 |
4.1.2 资本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 第46-47页 |
4.1.3 流动性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 第47-48页 |
4.2 影响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因素 | 第48-49页 |
4.2.1 预期效果 | 第48页 |
4.2.2 政策规避 | 第48-49页 |
4.2.3 政策时机选择 | 第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 第51-63页 |
5.1 资产类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52-58页 |
5.1.1 实证方法介绍 | 第52-53页 |
5.1.2 实证检验 | 第53-57页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5.2 资本类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58-61页 |
5.2.1 实证检验 | 第59-60页 |
5.2.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5.3 实证结论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总结、政策建议及展望 | 第63-70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3-65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5-67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