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2.调查问卷法 | 第17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1.研究创新 | 第17页 |
2.研究不足 | 第17-18页 |
一、社会化媒体的相关概述 | 第18-23页 |
(一)社会化媒体的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页 |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三)研究的思想资源 | 第19-21页 |
(四)社会化媒体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21-23页 |
1.交互性 | 第21-22页 |
2.即时性 | 第22页 |
3.海量性 | 第22页 |
4.共享性 | 第22-23页 |
二、初中教学中社会化媒体运用的情况调查 | 第23-31页 |
(一)初中生运用社会化媒体的调查情况 | 第23页 |
1.调查对象 | 第23页 |
2.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 | 第23页 |
(二)初中生运用社会化媒体的结果分析 | 第23-28页 |
1.社会化媒体创造师生直接交流平台 | 第27页 |
2.社会化媒体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界限 | 第27页 |
3.社会化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 第27-28页 |
4.社会化媒体为学生营造寓教于乐的环境和氛围 | 第28页 |
5.社会化媒体可以使学生第一时间获得教育资源信息 | 第28页 |
(三)初中教师运用社会化媒体的调查情况 | 第28-29页 |
(四)初中教师运用社会化媒体的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三、社会化媒体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31-37页 |
(一)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相对刻板 | 第31-32页 |
(二)教学内容繁杂,没有突出德育的重点 | 第32-33页 |
1.缺乏正向的赏识理念 | 第32页 |
2.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 | 第32-33页 |
3.缺乏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 第33页 |
4.缺乏学习的榜样力量 | 第33页 |
(三)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社会化媒体平台运用技术不高 | 第33-35页 |
1.重视书本内容,忽视思想教育 | 第34页 |
2.重视学生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 第34-35页 |
3.重视教师自身的考核,忽视对教学技能的培养 | 第35页 |
(四)社会化媒体平台相应技术落后 | 第35-37页 |
四、完善社会化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对策 | 第37-44页 |
(一)目前社会化媒体与初中教学的关联性 | 第37-39页 |
1.利用社会化媒体视频播放平台,渲染课堂气氛 | 第37-38页 |
2.利用社会化媒体在线交互平台,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 第38页 |
3.利用互联网技术,远程教育、突破重点难点 | 第38-39页 |
(二)创新教学方式,尝试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方式与社会化媒体的融合 | 第39-40页 |
1.重视社会化媒体平台等课程资源的利用 | 第39页 |
2.完善社会化媒体平台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 第39-40页 |
(三)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媒体信息的识别能力 | 第40-42页 |
1.构建有益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体系 | 第41页 |
2.强化媒体管理中的“可控性”和“相对封闭性” | 第41-42页 |
(四)提升教师素质,鼓励引导教师熟悉并运用社会化媒体 | 第42-44页 |
1.深化教学过程,采用多种形式渗透 | 第42页 |
2.把握时代脉搏,随时随处渗透 | 第42-43页 |
3.用好教材资源,有形无痕渗透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