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1.1 植物磷营养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1.1 磷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1.1.2 植物响应低磷胁迫的机制 | 第16-18页 |
1.1.3 磷效率的概念 | 第18页 |
1.2 植物磷效率和光合相关性状QTL的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1.2.1 基于连锁分析的QTL作图 | 第19-22页 |
1.2.1.1 作图群体的类型 | 第19-20页 |
1.2.1.2 分子标记和遗传图谱构建 | 第20-21页 |
1.2.1.3 QTL作图方法 | 第21-22页 |
1.2.2 植物磷效率QTL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2.3 植物光合相关性状QTL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3.1 探讨低磷胁迫对大豆光合相关表型性状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2 阐明大豆磷效率和光合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 | 第25页 |
1.4 本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磷效率与光合相关性状的鉴定与表型分析 | 第27-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7页 |
2.1.3 光合相关性状的测量 | 第27-28页 |
2.1.4 磷效率相关性状的测量 | 第28-29页 |
2.1.5 酶活性的测定 | 第29页 |
2.1.6 电镜扫描 | 第29页 |
2.2 结果 | 第29-31页 |
2.2.1 低磷胁迫对光合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2 低磷胁迫对磷效率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3 低磷胁迫对酶活的影响 | 第31页 |
2.2.4 低磷胁迫对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31页 |
2.3 讨论 | 第31-34页 |
2.3.1 低磷胁迫对植株表型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2 低磷胁迫对大豆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磷效率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34-49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7页 |
3.1.1 试验材料和DNA提取 | 第34页 |
3.1.2 SLAF库的构建和测序 | 第34-35页 |
3.1.3 序列数据分组和基因分型 | 第35页 |
3.1.4 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5-37页 |
3.2 结果 | 第37-46页 |
3.2.1 高通量SLAF测序和基因分型 | 第37页 |
3.2.2 遗传图谱构建及其特征 | 第37-38页 |
3.2.3 遗传图谱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3.2.4 磷效率相关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 第39-46页 |
3.3 讨论 | 第46-49页 |
3.3.1 遗传图谱的作图群体,密度和准确性 | 第46-47页 |
3.3.2 新的磷效率QTL和候选基因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通过QTL分析揭示大豆磷效率与光合相关性状的遗传关系 | 第49-66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0页 |
4.1.1 材料 | 第49页 |
4.1.2 水培试验 | 第49页 |
4.1.3 田间试验 | 第49页 |
4.1.4 数据处理和候选基因预测 | 第49-50页 |
4.1.5 qRT-PCR分析 | 第50页 |
4.2 结果 | 第50-62页 |
4.2.1 大豆RIL中磷效率和光合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化 | 第50-52页 |
4.2.2 磷效率与光合相关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 第52页 |
4.2.3 检测磷效率和光合相关性状的QTL | 第52-54页 |
4.2.4 共定位QTL和性状特异性QTL的鉴定 | 第54-55页 |
4.2.5 候选基因的预测和初步验证 | 第55-62页 |
4.3 讨论 | 第62-66页 |
4.3.1 磷效率和光合相关性状的作图群体和遗传变异 | 第62页 |
4.3.2 磷效率与光合相关性状在大豆中的遗传关系 | 第62-66页 |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