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端礼及其《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研究回顾与现状 | 第9-14页 |
| 二.研究主旨与意义 | 第14-15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 一、程端礼生平与教育思想 | 第16-29页 |
| (一) 程端礼生平与著述 | 第16-23页 |
| 1. 程端礼生活时代 | 第16-17页 |
| 2. 程端礼生平交游 | 第17-21页 |
| 3. 程端礼著述考辨 | 第21-23页 |
| (二) 程端礼语文教育思想 | 第23-29页 |
| 1. 为己之学的语文教育目的观 | 第23-24页 |
| 2. 分年学习的语文教育阶段论 | 第24页 |
| 3. 教学合一的语文教育评价观 | 第24-25页 |
| 4. 有序而有效的语文教学原则 | 第25-29页 |
| 二、成书背景与名称 | 第29-39页 |
| (一) 成书背景 | 第29-35页 |
| 1. 元代文教政策的完善 | 第29-31页 |
| 2. 理学在元代的新特点 | 第31-32页 |
| 3. 教育理论成果的丰富 | 第32-33页 |
| 4. 科举考试内容的影响 | 第33-35页 |
| 5. 多年教育实践的总结 | 第35页 |
| (二) 多样名称 | 第35-39页 |
| 1. 诸文献所载多样名称 | 第35-37页 |
| 2. 出现多样名称的原因 | 第37-39页 |
| 三、《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文本解读 | 第39-65页 |
| (一) 主要内容 | 第39-42页 |
| 1. 《纲领》部分 | 第39-40页 |
| 2. 正文第一卷 | 第40-41页 |
| 3. 正文第二卷 | 第41页 |
| 4. 正文第三卷 | 第41-42页 |
| (二)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性质 | 第42-48页 |
| 1. 当代对《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的认识 | 第43-44页 |
| 2. 古代较为完备的汉语文教学大纲 | 第44-48页 |
| (三) 具备教学大纲的外部特征 | 第48-51页 |
| 1. 与教学大纲指导思想的比较 | 第48-49页 |
| 2. 与教学大纲结构的比较 | 第49-50页 |
| 3. 国家颁布统一施行 | 第50-51页 |
| (四) 具备教学大纲的内部特征 | 第51-65页 |
| 1. 有序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内容 | 第51-53页 |
| 2. 全面而有效的语文课程实践系统 | 第53-60页 |
| 3. 语文工具书和语文知识介绍 | 第60-62页 |
| 4. 教学设备 | 第62页 |
| 5. 课程评价 | 第62-64页 |
| 6. 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 第64-65页 |
| 四、影响与启示 | 第65-83页 |
| (一) 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 第65-71页 |
| 1. 教学中的应用 | 第66-67页 |
| 2. 出版业的影响 | 第67-68页 |
| 3. 八股程式之源 | 第68-69页 |
| 4. 出现效仿之作 | 第69-71页 |
| (二) 对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启示 | 第71-83页 |
| 1. 课标制定要兼顾整体性与阶段性 | 第71-74页 |
| 2. 课标制定要重视教材体系建设 | 第74-78页 |
| 3. 课标要增加对“固有文化”的教学建议 | 第78-83页 |
| 结语 | 第83-84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