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9-10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2 混凝土收缩徐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21页 |
2.1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机理分析 | 第13-16页 |
2.1.1 收缩 | 第13-14页 |
2.1.2 徐变 | 第14-16页 |
2.2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因素 | 第16-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混凝土收缩徐变预测模型 | 第21-37页 |
3.1 徐变系数、徐变度、徐变函数 | 第22-23页 |
3.2 收缩 | 第23页 |
3.3 混凝土徐变预测的数学模型 | 第23-32页 |
3.3.1 中国建筑科学院模型(1986) | 第25-28页 |
3.3.2 CEB-FIP 系列模型 | 第28-29页 |
3.3.3 ACI209 模型 | 第29页 |
3.3.4 BP 系列模型 | 第29-31页 |
3.3.5 GL2000 模型 | 第31页 |
3.3.6 日本土木学会《混凝土示方书》 | 第31-32页 |
3.4 不同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 第32-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逐次法计算混凝土的徐变 | 第37-49页 |
4.1 逐次法 | 第38-40页 |
4.2 位移法求应力 | 第40-42页 |
4.3 高强混凝土徐变试验研究 | 第42-48页 |
4.3.1 徐变试验方案 | 第42-45页 |
4.3.2 对桥用混凝土徐变预测模型的修正 | 第45-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牛角坪大桥长期变形实测研究 | 第49-77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49-54页 |
5.2 测量系统布置 | 第54-57页 |
5.2.1 应变测量布置 | 第54-56页 |
5.2.2 挠度测量 | 第56-57页 |
5.3 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5.3.1 应变测量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7-60页 |
5.3.2 挠度测量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5.4 利用 ABAQUS 进行有限元模拟及其二次开发 | 第61-68页 |
5.4.1 Python Script | 第61-64页 |
5.4.2 用户自定义材料 | 第64-66页 |
5.4.3 牛角坪大桥有限元分析 | 第66-68页 |
5.5 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8-76页 |
5.5.1 应变分析 | 第68-74页 |
5.5.2 挠度分析 | 第74-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77-79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77页 |
6.2 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附录 | 第83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论文 | 第83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