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31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3-17页 |
·研究对象的来源 | 第13页 |
·研究设计 | 第13-14页 |
·随机化的方法 | 第13页 |
·分配的隐藏 | 第13页 |
·盲法的使用 | 第13页 |
·对照方法 | 第13-14页 |
·样本含量的估算 | 第14页 |
·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6页 |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6页 |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试验流程图 | 第17-18页 |
·临床研究方案 | 第18页 |
·干预措施 | 第18-20页 |
·足三里烧山火针法治疗组 | 第18-20页 |
·常规针刺对照组 | 第20页 |
·观察周期(包括随访) | 第20页 |
·观察指标 | 第20页 |
·安全性观测 | 第20页 |
·诊断性指标 | 第20页 |
·疗效性观测 | 第20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0-21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21页 |
·随访 | 第21页 |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21页 |
·严格限制研究对象 | 第21页 |
·盲法衡量和判断结果 | 第21页 |
·依从性保证 | 第21页 |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 第21页 |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数据记录 | 第21-22页 |
·数据管理 | 第22页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2页 |
3. 结果 | 第22-31页 |
·病例入选与临床试验完成情况 | 第22-23页 |
·基线分析 | 第23-26页 |
·性别分析 | 第23-24页 |
·年龄分析 | 第24页 |
·发病时间分析 | 第24页 |
·治疗前两组间疾病程度比较 | 第24-25页 |
·治疗前两组间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比较 | 第25页 |
·治疗前两组间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PHERE)评分比较 | 第25页 |
·治疗前两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第25-26页 |
·治疗后两组间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治疗后两组间疾病疗效评价 | 第26页 |
·治疗后两组间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比较 | 第26-27页 |
·治疗后两组间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PHERE)评分比较 | 第27页 |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第27-28页 |
·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两组间症状评分比较 | 第28-29页 |
·两组自身情况比较 | 第29-30页 |
·两组间的安全性比较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43页 |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31-36页 |
·中医对本病病症及病名的相关认识 | 第31页 |
·病因病机 | 第31-34页 |
·辨证分型 | 第34-35页 |
·对中医治疗原则及方法的讨论 | 第35-36页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36-38页 |
·诊断标准 | 第36-37页 |
·病因认识 | 第37-38页 |
·治疗 | 第38页 |
3. 本研究的立足点与创新性 | 第38页 |
4. 足三里烧山火针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分析 | 第38-41页 |
·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分析 | 第38-39页 |
·足三里烧山火针法机理 | 第39-40页 |
·烧山火针法探源 | 第40-41页 |
5. 本研究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件一: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第50-61页 |
附件二:附表 | 第61-69页 |
附表1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 | 第61-63页 |
附表2 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PHERE) | 第63-67页 |
附表3 中医脾肾阳虚证候评分量表 | 第67-69页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附件四:声明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