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概述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现状与趋势 | 第11-15页 |
1.2.1 疲劳寿命评估的现状与趋势 | 第11-12页 |
1.2.2 数据库技术的现状与趋势 | 第12-15页 |
1.2.3 数据库技术在金属结构疲劳寿命评估中的应用现状 | 第15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 金属结构疲劳寿命评估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疲劳强度理论及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 第16-18页 |
2.1.1 疲劳强度理论 | 第16页 |
2.1.2 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 第16-18页 |
2.2 断裂力学方法 | 第18-19页 |
2.3 可靠性设计方法 | 第19页 |
2.4 概率断裂力学 | 第19页 |
2.5 金属结构疲劳寿命评估理论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2.6 单梁起重机剩余寿命评估方法 | 第20-2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起重机金属结构剩余寿命评估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第22-32页 |
3.1 系统分析 | 第22-25页 |
3.1.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2-23页 |
3.1.2 系统功能分析 | 第23-24页 |
3.1.3 系统开发软、硬件要求 | 第24-25页 |
3.2 软件概要设计 | 第25-27页 |
3.2.1 软件模块化划分 | 第25-26页 |
3.2.2 各模块功能设计 | 第26-27页 |
3.3 典型模块详细设计 | 第27-31页 |
3.3.1 载荷谱雨流计数模块 | 第27-28页 |
3.3.2 疲劳剩余寿命评估模块 | 第28-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32-51页 |
4.1 数据库系统设计概念 | 第32-33页 |
4.2 数据库设计的具体步骤 | 第33-39页 |
4.2.1 规划 | 第34页 |
4.2.2 数据库需求分析 | 第34-39页 |
4.3 概念结构设计 | 第39-44页 |
4.3.1 E-R模型概念 | 第39-41页 |
4.3.2 局部E-R图 | 第41-43页 |
4.3.3 全局E-R图 | 第43-44页 |
4.4 逻辑结构设计 | 第44-46页 |
4.5 数据库物理设计与数据库的实现 | 第46-50页 |
4.5.1 SQL Server 2000运行环境 | 第46-47页 |
4.5.2 创建数据库 | 第47-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数据库接口技术 | 第51-63页 |
5.1 数据库接口技术体系 | 第51-52页 |
5.2 几种数据库客户技术的比较 | 第52-55页 |
5.2.1 ODBC | 第52-53页 |
5.2.2 DAO | 第53页 |
5.2.3 RDO | 第53-54页 |
5.2.4 OLEDB | 第54页 |
5.2.5 ADO | 第54-55页 |
5.2.6 结论 | 第55页 |
5.3 ADO技术的对象模型 | 第55-58页 |
5.3.1 完整的ADO | 第56页 |
5.3.2 ADO对象模型 | 第56-58页 |
5.4 VC++环境下ADO的编程实现 | 第58-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6 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的研制 | 第63-77页 |
6.1 应用程序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63-66页 |
6.1.1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关系 | 第63页 |
6.1.2 系统设计原则 | 第63-64页 |
6.1.3 SQL语言 | 第64-66页 |
6.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第66-67页 |
6.3 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67-76页 |
6.3.1 系统维护模块 | 第67-70页 |
6.3.2 数据维护模块 | 第70-72页 |
6.3.3 数据查询模块 | 第72-74页 |
6.3.4 打印输出模块 | 第74-76页 |
6.3.5 在线帮助模块 | 第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结论 | 第77-78页 |
7.2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