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3.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 | 第13-14页 |
1.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2.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页 |
一、新媒体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基本问题界定 | 第15-22页 |
(一)新媒体内涵及特征 | 第15-18页 |
1.新媒体内涵 | 第15-16页 |
2.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 第16-18页 |
(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 | 第18-20页 |
1.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 | 第18-19页 |
2.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界定 | 第19-20页 |
3.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含义 | 第20页 |
(三)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意义 | 第20-22页 |
1.国家安全的政治灵魂 | 第20-21页 |
2.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 | 第21页 |
3.个人价值实现的助力保障 | 第21-22页 |
二、新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影响 | 第22-29页 |
(一)新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带来的机遇 | 第22-24页 |
1.新媒体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 第22-23页 |
2.新媒体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开辟新阵地 | 第23-24页 |
3.新媒体的发展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丰富与创新 | 第24页 |
(二)新媒体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带来的挑战 | 第24-29页 |
1.新媒体助长了西方话语霸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冲击 | 第25-26页 |
2.新媒体下社会思潮多样化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 | 第26-28页 |
3.新媒体下“广场政治”的负面效应挤压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力 | 第28-29页 |
三、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路径 | 第29-49页 |
(一)创新话语内容,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 | 第29-33页 |
1.加强理论创新,保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 第29-31页 |
2.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 | 第31-32页 |
3.面向国际视野,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 第32-33页 |
(二)创新传播方式,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 第33-36页 |
1.转换话语传播语言,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魅力 | 第33-34页 |
2.丰富话语表现形式,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 | 第34-35页 |
3.创新话语传播载体,拓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格局 | 第35-36页 |
(三)加强阵地管理,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 第36-40页 |
1.坚强党管媒体的原则不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 第36-37页 |
2.加强新媒体技术研发,夯实传播平台监管的技术保障 | 第37-38页 |
3.健全法律法规,营造意识形态领域良好的舆论氛围 | 第38-40页 |
(四)坚持谋好发展,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服力 | 第40-45页 |
1.坚持发展经济,实现富强中国 | 第40-42页 |
2.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导向,切实增强群众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 第42-43页 |
3.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 | 第43-45页 |
(五)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才保障 | 第45-49页 |
1.强化队伍管理,提高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 | 第45-46页 |
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 | 第46-47页 |
3.发掘吸收“意见领袖”,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论文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