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第一章 我国集体征地补偿制度概述 | 第11-17页 |
| 第一节 集体征地补偿的受偿主体 | 第11-13页 |
| 一、集体土地权利体系的框架 | 第11-12页 |
| 二、集体征地补偿的权利主体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集体土地征收征用补偿的基础问题探析 | 第13-17页 |
| 一、集体土地征收征用补偿的界定 | 第13-14页 |
| 二、集体土地征收征用补偿的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我国集体征地补偿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评析 | 第17-27页 |
| 第一节 建国以来集体征地补偿制度的历史变迁概况 | 第17-18页 |
| 一、建国以来征地补偿制度起步阶段①的具体内容及特点 | 第17-18页 |
| 二、建国以来征地补偿制度成熟阶段的具体内容及特点 | 第18页 |
| 第二节 我国集体征地补偿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18-23页 |
| 一、我国《宪法》对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的规定 | 第18-19页 |
| 二、我国相关部门法对土地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的规定 | 第19-23页 |
| 第三节 我国集体征地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 一、公共利益界定模糊,导致征地补偿目的缺乏正当性 | 第23页 |
| 二、征地补偿费的分配主体不明确,导致农民土地权益虚化 | 第23-24页 |
| 三、征地补偿标准虽有所提高,但仍不足以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 | 第24-25页 |
| 四、征地补偿依附货币补偿方式,农民土地权益配套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25-26页 |
| 五、征地补偿程序缺乏可操作性,被征地人的参与程度受限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征地补偿制度的比较与探究 | 第27-36页 |
| 第一节 征地补偿制度的国际比较与探析 | 第27-32页 |
| 一、德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基本模式 | 第27-29页 |
| 二、法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基本模式 | 第29-30页 |
| 三、日本征地补偿制度的基本模式 | 第30-31页 |
| 四、美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基本模式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我国港台地区征地补偿制度的基本模式 | 第32-34页 |
| 一、我国台湾地区征地补偿制度的基本模式 | 第32-33页 |
| 二、我国香港地区征地补偿制度的基本模式 | 第33-34页 |
| 第三节 对域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征地补偿相关制度的评析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我国集体征地补偿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 第36-51页 |
| 第一节 公共利益与集体征地补偿制度目的正当性休戚相关 | 第36-41页 |
| 一、公共利益界定的法律表达问题 | 第37-38页 |
| 二、集体征地补偿中应促使公共利益与集体组织利益的协调共赢 | 第38-40页 |
| 三、集体征地补偿中应平衡公共利益与农民个人利益的矛盾冲突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正当程序实现集体征地补偿制度的良性运行 | 第41-44页 |
| 一、正当程序原则的历史起源 | 第41-42页 |
| 二、集体征地补偿中正当程序的创设机制 | 第42-44页 |
| 第三节 公众参与提升集体征地补偿制度的公信效力 | 第44-47页 |
| 一、征地补偿中的基础性公众参与制度——行政公开制度 | 第44-45页 |
| 二、征地补偿中保障性公众参与制度——行政听证制度及征询意见制度 | 第45-47页 |
| 第四节 构建集体征地补偿问题的良性纠纷解决机制 | 第47-51页 |
| 一、征地补偿纠纷与司法救济方式 | 第47-49页 |
| 二、征地补偿纠纷与行政救济方式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