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7-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情况 | 第8-11页 |
1.2.1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以及网络隔离情况 | 第8-10页 |
1.2.2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对物理隔离的要求 | 第10页 |
1.2.3 目前网络物理隔离的主要方法分析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2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 | 第13-23页 |
2.1 电子政务 | 第13-14页 |
2.2 中国电子政务分层逻辑模型 | 第14-15页 |
2.3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内容 | 第15-19页 |
2.3.1 统一的安全电子政务平台 | 第16-17页 |
2.3.2 两个基础设施 | 第17-18页 |
2.3.3 两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 第18页 |
2.3.4 统一的安全电子政务平台与公众服务业务网络的接口 | 第18页 |
2.3.5 公众服务业务网络与涉密网络的接口 | 第18页 |
2.3.6 涉密网络与政务涉密专网的接口 | 第18-19页 |
2.4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隔离”问题 | 第19-21页 |
2.5 信息交换 | 第21-23页 |
3 技术路线研究 | 第23-30页 |
3.1 硬件技术 | 第23页 |
3.2 软件技术 | 第23-24页 |
3.2.1 数据库 | 第23-24页 |
3.2.2 Web Service | 第24页 |
3.3 安全技术研究 | 第24-28页 |
3.3.1 电子政务安全技术 | 第24-26页 |
3.3.2 本系统设计中的安全技术 | 第26-27页 |
3.3.3 工作模式安全 | 第27页 |
3.3.4 信息交换安全 | 第27-28页 |
3.3.5 真正实现了网络的物理安全隔离 | 第28页 |
3.4 本系统与网闸 | 第28页 |
3.4.1 网闸 | 第28页 |
3.4.2 本系统与网闸的区别 | 第28页 |
3.5 本系统与防火墙 | 第28-30页 |
3.5.1 防火墙 | 第28-29页 |
3.5.2 本系统与防火墙的区别 | 第29-30页 |
4 系统总体设计 | 第30-37页 |
4.1 设计思想 | 第30页 |
4.2 总体结构 | 第30-32页 |
4.3 工作过程描述 | 第32-36页 |
4.3.1 平台核心构成部分 | 第32-35页 |
4.3.2 平台扩展功能 | 第35-36页 |
4.4 系统特点 | 第36-37页 |
5 各相关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37-53页 |
5.1 渡船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37-42页 |
5.1.1 网间切换开关设计 | 第37-39页 |
5.1.2 渡船驱动与管理模块设计 | 第39-41页 |
5.1.3 渡船子系统实现 | 第41-42页 |
5.2 码头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42-49页 |
5.2.1 功能结构 | 第42-47页 |
5.2.2 码头子系统实现 | 第47-49页 |
5.3 业务适配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49-53页 |
5.3.1 文件适配器 | 第49页 |
5.3.2 数据库适配器 | 第49-52页 |
5.3.3 邮件适配器 | 第52-5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6.1 总结 | 第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