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外文摘要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19页 |
第2章 对情事变更原则的历史考察 | 第19-28页 |
2.1 概说 | 第19-21页 |
2.2 大陆法系国家情事变更原则的历史沿革 | 第21-23页 |
2.3 英美法系国家情事变更原则的历史沿革 | 第23-25页 |
2.4 情事变更原则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对情事变更原则的理论根据探讨 | 第28-37页 |
3.1 情事变更原则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论根源 | 第28-30页 |
3.1.1 情事不变条款说 | 第28页 |
3.1.2 法律行为基础说 | 第28-29页 |
3.1.3 诚实信用原则说 | 第29-30页 |
3.1.4 不可预见说 | 第30页 |
3.2 合同落空原则在英美法系国家的理论根源 | 第30-33页 |
3.2.1 隐含条款理论 | 第30-31页 |
3.2.2 默示条款理论 | 第31-32页 |
3.2.3 合同基础丧失理论 | 第32页 |
3.2.4 公正合理解决理论 | 第32-33页 |
3.2.5 义务改变理论 | 第33页 |
3.3 我国学者的观点 | 第33-35页 |
3.3.1 诚实信用原则 | 第33-34页 |
3.3.2 诚实信用与公平相结合原则 | 第34页 |
3.3.3 多角度考虑说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和法律效力 | 第37-57页 |
4.1 适用条件 | 第37-52页 |
4.1.1 概说 | 第37-40页 |
4.1.2 情事变更原则适用条件的构成 | 第40-46页 |
4.1.3 情事变更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46-52页 |
4.2 法律效力 | 第52-56页 |
4.2.1 变更合同 | 第52-53页 |
4.2.2 终止或解除合同 | 第53-55页 |
4.2.3 免除责任 | 第55页 |
4.2.4 补偿损失 | 第55页 |
4.2.5 关于情事变更原则第一次、第二次效力的探讨 | 第55-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关于我国《合同法》引入情事变更原则的立法建议及目前的司法对策 | 第57-62页 |
5.1 立法建议 | 第57-60页 |
5.1.1 立法方式 | 第57-58页 |
5.1.2 立法内容 | 第58-60页 |
5.2 司法对策 | 第60-61页 |
5.2.1 法律依据的寻找 | 第60-61页 |
5.2.2 适用上的谨慎把握 | 第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