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第15-29页 |
1.1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研究 | 第15-23页 |
1.1.1 好氧颗粒污泥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1.1.2 好氧颗粒污泥可能的形成机理 | 第16-17页 |
1.1.3 主要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1.4 好氧颗粒污泥的失稳原因解析 | 第18-20页 |
1.1.5 好氧颗粒污泥强化工艺 | 第20-23页 |
1.2 好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 第23-26页 |
1.2.1 脱氮功能菌 | 第23-24页 |
1.2.2 丝状菌 | 第24-25页 |
1.2.3 絮凝菌 | 第25-26页 |
1.3 研究意义、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1.3.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6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强化好氧颗粒污泥工艺启动研究 | 第29-49页 |
2.1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29-33页 |
2.1.1 试验装置 | 第29-30页 |
2.1.2 进水水质与接种污泥 | 第30-31页 |
2.1.3 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8页 |
2.2.1 启动过程污泥特性 | 第33-35页 |
2.2.2 污染物去除性能 | 第35-36页 |
2.2.3 EPS组分分析 | 第36-38页 |
2.2.4 颗粒污泥结构分析 | 第38-39页 |
2.2.5 污泥颗粒化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 | 第39-4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进水OLR模式对颗粒污泥工艺运行性能的影响 | 第49-67页 |
3.1 实验设置与方法 | 第49-51页 |
3.1.1 实验设置 | 第49-50页 |
3.1.2 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5页 |
3.2.1 反应器运行过程颗粒污泥特性变化 | 第51-53页 |
3.2.2 污染物去除性能 | 第53-56页 |
3.2.3 EPS含量及组分变化 | 第56-58页 |
3.2.4 颗粒污泥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3.2.5 污泥颗粒化过程群落结构演替 | 第59-6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4.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4.2 论文创新点 | 第68页 |
4.3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