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生物炭对壬基酚及其同分异构体吸附—降解耦合作用与机理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45页
    1.1 生物炭的性质与应用第18-21页
        1.1.1 生物炭的来源与理化性质第18-20页
        1.1.2 生物炭的应用第20-21页
    1.2 生物炭的应用对环境中HOCs归趋的影响第21-27页
        1.2.1 生物炭对HOCs的吸附/解吸作用第21-23页
        1.2.2 生物炭对HOC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第23-24页
        1.2.3 生物炭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第24-26页
        1.2.4 生物炭对HOCs长期归趋的影响第26-27页
    1.3 环境中壬基酚的来源、毒性与分布第27-40页
        1.3.1 壬基酚的来源与性质第27-28页
        1.3.2 壬基酚的生物毒性第28-29页
        1.3.3 壬基酚在环境中的分布第29-40页
    1.4 壬基酚的微生物降解第40-42页
        1.4.1 壬基酚的微生物降解菌第40页
        1.4.2 壬基酚的同分异构现象第40-41页
        1.4.3 壬基酚同分异构体的结构-降解特性第41-42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42-45页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42-43页
        1.5.2 研究内容第43-44页
        1.5.3 技术路线第44-45页
第二章 壬基酚降解混培物和纯菌的选择培养第45-57页
    2.1 前言第4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2.2.1 试剂与材料第45-46页
        2.2.2 NP降解混培物的选择培养第46页
        2.2.3 NP降解纯菌的分离鉴定第46-47页
        2.2.4 混培物和纯菌对NP的最适降解条件第47页
        2.2.5 分析测定方法第4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7-56页
        2.3.1 菌种分离结果第47-50页
        2.3.2 微生物降解NP的最适条件第50-53页
        2.3.3 N-1鉴定结果第53-56页
    2.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三章 生物炭对壬基酚降解的影响第57-82页
    3.1 前言第57-5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8-62页
        3.2.1 试剂与材料第58页
        3.2.2 BC对NP的预吸附实验第58页
        3.2.3 不同剂量BC下NP的微生物降解实验第58-59页
        3.2.4 NP降解的浓度抑制曲线第59-60页
        3.2.5 降解残留NP的Tenax解吸实验第60页
        3.2.6 数据分析第60-6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2-81页
        3.3.1 BC对NP降解的影响第62-69页
        3.3.2 NP降解的浓度抑制曲线第69-71页
        3.3.3 BC对FDA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第71-73页
        3.3.4 BC对NP形态的影响第73-78页
        3.3.5 解吸各组分的生物降解贡献量化模型第78-80页
        3.3.6 BC-微生物对HOCs归趋的耦合影响第80-81页
    3.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生物炭对壬基酚同分异构体降解特性的影响第82-99页
    4.1 前言第82-8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3-84页
        4.2.1 试剂与材料第83页
        4.2.2 不同剂量BC下NP异构体的微生物降解实验第83-84页
        4.2.3 分析测定方法第84页
        4.2.4 数据分析第8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4-98页
        4.3.1 NP同分异构体的组成第84-88页
        4.3.2 Pseudoxanthomona sp.N-1菌对NP的降解第88-89页
        4.3.3 BC对Pseudoxanthomona sp.N-1降解NP的影响第89-91页
        4.3.4 BC对NP相对降解率的影响第91-93页
        4.3.5 BC对NP异构体半衰期的影响第93-94页
        4.3.6 BC对NP异构体降解的影响机制分析第94-98页
    4.4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9-102页
    5.1 研究结论第99-100页
    5.2 创新点第100页
    5.3 研究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8页
作者简介第118-11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19-120页
感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生物滤池强化高藻高氨氮原水处理工艺研究
下一篇:强化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与结构稳定的工艺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