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8-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 概论 | 第14-23页 |
1.1 发生史 | 第14-16页 |
1.2 病原学 | 第16-17页 |
1.2.1 病原分类 | 第16页 |
1.2.2 化学组成 | 第16页 |
1.2.3 理化特性 | 第16-17页 |
1.2.4 生物学特性 | 第17页 |
1.2.5 病毒分型方法 | 第17页 |
1.3 基因组结构 | 第17-18页 |
1.4 结构蛋白 | 第18-20页 |
1.4.1 N蛋白 | 第18-19页 |
1.4.2 S蛋白 | 第19页 |
1.4.3 M蛋白 | 第19页 |
1.4.4 E蛋白 | 第19-20页 |
1.5 临床症状 | 第20页 |
1.6 病理变化 | 第20-21页 |
1.7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 第21-22页 |
1.7.1 病毒的分离 | 第21页 |
1.7.2 病毒的鉴定 | 第21-22页 |
1.8 流行特征 | 第22-23页 |
1.8.1 不断地出现新的变异株 | 第22页 |
1.8.2 易感动物和宿主范围 | 第22页 |
1.8.3 传播方式 | 第22-23页 |
1.8.4 不同致病型毒株的发病特征 | 第23页 |
1.8.5 并发和继发感染 | 第23页 |
2 IB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2.1 IB灭活苗 | 第23-24页 |
2.2 IB弱毒疫苗 | 第24-25页 |
2.3 IB基因工程疫苗 | 第25-26页 |
2.3.1 IB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 第25页 |
2.3.2 IB核酸疫苗 | 第25页 |
2.3.3 IB重组疫苗 | 第25-26页 |
2.3.4 IB转基因疫苗 | 第26页 |
3 试验目的及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部分 试验内容 | 第28-53页 |
第一章 IBV分离株SCZY3的鸡胚传代致弱 | 第28-35页 |
1 材料 | 第28-29页 |
1.1 试验动物、鸡胚和鸡红细胞 | 第28页 |
1.2 毒株与菌株 | 第28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1.4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28-29页 |
1.5 试剂的配制 | 第29页 |
1.6 引物的设计 | 第29页 |
2 方法 | 第29-31页 |
2.1 鸡胚传代 | 第29页 |
2.2 鸡红细胞凝集试验 | 第29-30页 |
2.3 RT-PCR鉴定 | 第30-31页 |
2.3.1 病毒总RNA的提取 | 第30页 |
2.3.2 RT-PCR | 第30-31页 |
2.4 SCZY3不同代次毒的致弱评价 | 第31页 |
2.4.1 病毒滴度测定 | 第31页 |
2.4.2 SCZY3不同代次毒的致弱评价 | 第31页 |
3 结果 | 第31-33页 |
3.1 鸡胚传代 | 第31页 |
3.2 尿囊液对鸡红细胞的凝集活性 | 第31页 |
3.3 RT-PCR鉴定结果 | 第31-32页 |
3.4 SCZY3不同代次毒的致弱评价 | 第32-33页 |
3.4.1 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32页 |
3.4.2 SCZY3不同代次毒的致病力 | 第32-33页 |
4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二章 2012-2013年四川部分地区IBV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35-45页 |
1 材料 | 第35-36页 |
1.1 病料 | 第35页 |
1.2 主要生化试剂 | 第35页 |
1.3 试剂的配制 | 第35页 |
1.4 引物的设计 | 第35-36页 |
2 方法 | 第36-40页 |
2.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36页 |
2.1.1 病毒的分离 | 第36页 |
2.1.2 病毒鉴定 | 第36页 |
2.2 IBV分离株S1基因序列的测定 | 第36-38页 |
2.2.1 病毒RNA提取 | 第36页 |
2.2.2 RT-PCR扩增 | 第36-37页 |
2.2.3 S1基因的TA克隆 | 第37页 |
2.2.4 转化 | 第37-38页 |
2.2.5 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 | 第38页 |
2.3 S1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 | 第38-40页 |
3 结果 | 第40-43页 |
3.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40-41页 |
3.1.1 病毒的分离 | 第40页 |
3.1.2 病毒的鉴定 | 第40-41页 |
3.2 S1基因克隆测序结果 | 第41页 |
3.3 IBV分离株S1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基因型分析 | 第41-43页 |
4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SCZY3 P100免疫保护效力的评价 | 第45-53页 |
1 材料 | 第45页 |
1.1 试验动物 | 第45页 |
1.2 毒株 | 第45页 |
1.3 常用试剂 | 第45页 |
1.4 试剂配制 | 第45页 |
2 方法 | 第45-47页 |
2.1 EID_(50)的测定 | 第45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2.3 样品采集 | 第45-46页 |
2.4 样品病毒分离 | 第46页 |
2.5 间接ELISA检测抗体 | 第46页 |
2.6 病理切片的制备 | 第46-47页 |
3 结果 | 第47-51页 |
3.1 EID_(50)的测定 | 第47页 |
3.2 SCZY3 P100免疫保护效力的评价 | 第47-51页 |
3.2.1 发病鸡临诊症状、发病率及死亡率 | 第47-48页 |
3.2.2 血清抗体变化及病毒分离结果 | 第48页 |
3.2.3 攻毒后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48-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