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论文

智能电网中的通信网络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28页
        1.2.1 动态需求响应第14-18页
        1.2.2 支撑动态需求响应的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第18-24页
        1.2.3 车辆到电网(V2G)系统第24-28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第28-30页
    1.4 论文组织结构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8页
第二章 通信质量对动态需求响应性能的影响第38-56页
    2.1 研究背景第38-40页
    2.2 系统建模第40-44页
        2.2.1 电力公司利润第40-41页
        2.2.2 基于效用函数的用户利润第41-44页
    2.3 基于不确定性模型的动态需求响应第44-48页
        2.3.1 边界值模型第44-46页
        2.3.2 高斯分布模型第46-47页
        2.3.3 未知分布模型第47-48页
    2.4 分布式算法实现第48-49页
    2.5 动态需求响应性能分析第49-50页
    2.6 仿真与评估第50-53页
        2.6.1 仿真模型第50页
        2.6.2 结果分析第50-53页
    2.7 结论第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第三章 智能电网邻域网络中的空时频谱共享第56-79页
    3.1 研究背景第56-58页
    3.2 频谱共享模型第58-60页
    3.3 空域频谱共享第60-64页
        3.3.1 空域频谱共享区域第61-62页
        3.3.2 自由空域频谱共享区域第62-63页
        3.3.3 空域频谱共享下的频谱利用机会及用户通信中断概率计算第63-64页
    3.4 时域频谱共享第64-69页
        3.4.1 时域频谱共享区域第65-67页
        3.4.2 时域频谱共享下的频谱利用机会及用户通信中断概率计算第67-69页
    3.5 空时结合频谱共享第69-70页
        3.5.1 空时结合频谱共享策略设计第69页
        3.5.2 空时结合频谱共享下的用户通信中断概率计算第69-70页
    3.6 三种频谱共享方式下的性能分析第70-72页
        3.6.1 频谱利用机会比较第70页
        3.6.2 通信中断概率比较第70-72页
    3.7 仿真与评估第72-76页
        3.7.1 仿真模型第72页
        3.7.2 结果评估第72-76页
    3.8 结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第四章 基于智能电网业务优先级的动态频谱管理第79-102页
    4.1 研究背景第79-80页
    4.2 智能电网邻域网络下的动态频谱管理第80-82页
    4.3 多业务下的智能电网邻域网络容量估算第82-87页
        4.3.1 网络下行容量估算第82-85页
        4.3.2 网络上行容量估算第85-87页
    4.4 主用户网络约束条件第87-89页
        4.4.1 容量约束第87页
        4.4.2 干扰约束第87-89页
    4.5 基于业务优先级的动态频谱分配算法第89-93页
        4.5.1 动态频谱分配建模第89-91页
        4.5.2 基于图论着色论的算法实现第91-92页
        4.5.3 着色准则第92-93页
    4.6 仿真与评估第93-100页
        4.6.1 仿真模型第93-95页
        4.6.2 结果分析第95-100页
    4.7 结论第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第五章 基于动态需求响应的电动汽车联合充放电调度管理第102-117页
    5.1 研究背景第102-104页
    5.2 在V2B场景下的多目标充放电管理第104-110页
        5.2.1 系统模型第104-106页
        5.2.2 算法实现第106-107页
        5.2.3 仿真评估第107-110页
    5.3 基于注水算法的V2V充放电管理第110-115页
        5.3.1 系统模型第110-111页
        5.3.2 注水算法第111-113页
        5.3.3 算法实现第113-114页
        5.3.4 仿真评估第114-115页
    5.4 结论第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7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117-120页
    6.1 论文总结第117-118页
    6.2 未来研究展望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21-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控铣床的物理仿真
下一篇:离合器助力泵故障模式分析及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