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德育思想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三、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老子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5-20页 |
| 第一节“民多利器”的经济环境 | 第15-16页 |
|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 | 第15-16页 |
| 二、谷禄制度的瓦解 | 第16页 |
| 三、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 | 第16页 |
| 第二节“其政察察”的政治环境 | 第16-18页 |
| 一、周王室的衰微 | 第16-17页 |
| 二、兼并战争的扩大 | 第17页 |
| 三、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 第17-18页 |
| 第三节“礼崩乐坏”的文化环境 | 第18-20页 |
| 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第18页 |
| 二、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 第18-19页 |
| 三、礼乐崩坏对文化的影响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老子德育思想的概述 | 第20-25页 |
| 第一节 老子与《道德经》 | 第20-22页 |
| 一、德育之老子 | 第20-21页 |
| 二、德育之《道德经》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道德经》中的德育思想 | 第22-25页 |
| 一、关于“道”的内涵与特征 | 第22-23页 |
| 二、关于“德”的基本观点 | 第23-24页 |
| 三、“道”与“德”辩证统一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老子德育思想体系与特点 | 第25-33页 |
| 第一节 德育之的 | 第25-27页 |
| 一、尊道贵德 | 第25页 |
| 二、抱朴归婴 | 第25-26页 |
| 三、故无弃人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德育之实 | 第27-29页 |
| 一、自然无为 | 第27页 |
| 二、慈爱万物 | 第27-28页 |
| 三、崇俭抑奢 | 第28页 |
| 四、贵柔守弱 | 第28-29页 |
| 第三节 德育之道 | 第29-31页 |
| 一、返朴归真 | 第29页 |
| 二、柔弱不争 | 第29页 |
| 三、少私寡欲 | 第29-30页 |
| 四、静观玄览 | 第30页 |
| 五、行不言之教 | 第30-31页 |
| 第四节 德育之奇 | 第31-33页 |
| 一、整体性 | 第31页 |
| 二、深邃性 | 第31-32页 |
| 三、多维性 | 第32-33页 |
| 第五章 老子德育思想的当下意义及启示 | 第33-41页 |
| 第一节 老子德育思想的当下意义 | 第33-36页 |
| 一、以清静无为引导身心平静的人生关怀 | 第33-34页 |
| 二、以上善若水协调社会关系的处世之道 | 第34-35页 |
| 三、以道法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行为原则 | 第35-36页 |
| 第二节 老子德育思想的启示 | 第36-41页 |
| 一、创设环境,强调自然德化 | 第36-37页 |
| 二、反思教育,启发终极之道 | 第37页 |
| 三、不言之教,注重隐形教育 | 第37-38页 |
| 四、为学日益,提升身心修养 | 第38-39页 |
| 五、道心德现,培养独立人格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