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山豆根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言第14-28页
    1.1 转录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14-18页
        1.1.1 SSH文库第15页
        1.1.2 基因芯片第15-16页
        1.1.3 EST文库筛选技术第16-17页
        1.1.4 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第17-18页
    1.2 山豆根生药学研究第18页
    1.3 山豆根种质资源及其分布第18-19页
    1.4 山豆根化学成分研究第19-21页
        1.4.1 生物碱类第19-20页
        1.4.2 多糖类第20页
        1.4.3 黄酮类第20-21页
        1.4.4 萜类第21页
        1.4.5 其它类第21页
    1.5 山豆根药理作用研究第21-24页
        1.5.1 抗肿瘤作用第21页
        1.5.2 体外抗菌作用第21-22页
        1.5.3 抗炎作用第22页
        1.5.4 抗氧化作用第22页
        1.5.5 抗乙肝病毒作用第22-23页
        1.5.6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第23页
        1.5.7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第23-24页
        1.5.8 毒性第24页
    1.6 山豆根的栽培研究第24-25页
    1.7 山豆根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25-26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8-35页
    2.1 实验材料第29页
        2.1.1 植物材料第29页
        2.1.2 主要试剂第29页
        2.1.3 主要仪器第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5页
        2.2.1 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检测第29-30页
            2.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29页
            2.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29-30页
            2.2.1.3 测定法第30页
        2.2.2 总RNA的提取(改良Trizol法)第30页
        2.2.3 转录组测序第30-31页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1-35页
            2.2.4.1 组装第31-32页
            2.2.4.2 数据分析流程第32-33页
            2.2.4.3 Unigene表达差异分析第33页
            2.2.4.4 Unigene SSR及SNP分析第33-35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5-74页
    3.1 不同时期山豆根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含量测定第35-40页
    3.2 总RNA质量检测第40-41页
    3.3 转录组测序第41-60页
        3.3.1 原始数据的产量统计第41页
        3.3.2 组装结果分析第41-46页
        3.3.3 高级分析结果第46-60页
            3.3.3.1 Unigene的NR分类第47-49页
            3.3.3.2 Unigene的COG分类第49-50页
            3.3.3.3 Unigene的GO分类第50-54页
            3.3.3.4 Unigene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第54页
            3.3.3.5 Unigene的编码蛋白框(CDS)预测第54-57页
            3.3.3.6 山豆根转录组SSR标记筛选第57-59页
            3.3.3.7 山豆根SNP分析第59-60页
    3.4 转录组之间的差异比较第60-74页
        3.4.1 表达差异的GO功能分析第62-73页
            3.4.1.1 表达差异的GO功能注释第62-72页
            3.4.1.2 差异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第72-73页
        3.4.2 表达差异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第73-74页
第四章 讨论第74-88页
    4.1 山豆根次生代谢途径分析第74-87页
        4.1.1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途径推测第74-77页
        4.1.2 其它生物碱合成途径分析第77-80页
        4.1.3 黄酮类物质合成途径分析第80-82页
        4.1.4 萜类物质合成途径分析第82-87页
    4.2 山豆根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的挖掘第87-88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7页
附录A 相关表格第97-151页
    表A1 Unigene的KEGG功能注释第97-100页
    表A2 St0M/St6M表达差异GO分析中0.5第100-104页
    表A3 St0M/St12M表达差异GO分析中0.5第104-108页
    表A4 St6M/St12M表达差异GO分析中0.5第108-111页
    表A5 St0M/St6M表达差异GO分析中显著富集的term第111-118页
    表A6 St0M/St12M表达差异GO分析中显著富集的term第118-123页
    表A7 St6M/St12M表达差异GO分析中显著富集的term第123-128页
    表A8 St0M/St6M的差异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第128-133页
    表A9 St0M/St12M的差异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第133-138页
    表A10 St6M/St12M的差异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第138-143页
    表A11 山豆根中黄酮类合成相关酶调节第143-148页
    表A12 山豆根萜类物合成相关酶及变化情况第148-151页
附录B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_S提高番茄硝酸盐胁迫抗性的生理和分子机理初探
下一篇:铝胁迫对不同耐铝型黑大豆硝态氮吸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