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工商工艺美术论文--商标论文

基于标准化理论的运动员村公共标识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外公共标识标准化发展概况第10-11页
        1.2.2 国内公共标识标准化工作的沿革第11-15页
    1.3 研究框架第15-16页
第2章 课题相关理论分析第16-34页
    2.1 标准化相关理论分析第16-18页
        2.1.1 标准与标准化第16-17页
        2.1.2 标准化的形式第17-18页
    2.2 公共标识概述第18-29页
        2.2.1 公共标识的概念第18页
        2.2.2 公共标识的功能和类型第18-23页
        2.2.3 相关视觉元素第23-28页
        2.2.4 位置的设置与安装第28-29页
    2.3 公共标识系统与视觉尺度第29-32页
        2.3.1 公共标识与受众的关系第29-30页
        2.3.2 公共标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30-32页
    2.4 标准化与公共标识的设计第32-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运动员村公共标识标准化与个性化相关理论分析第34-49页
    3.1 运动员村概述第34-35页
        3.1.1 运动员村发展概况第34-35页
        3.1.2 运动员村内体育设施的建设要求第35页
    3.2 公共标识设计标准化的必要性第35-41页
        3.2.1 从图形符号性质方面分析第36-37页
        3.2.2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第37-41页
    3.3 公共标识设计个性化的必然性第41-43页
        3.3.1 从人们的需求多元化发展分析第41-43页
        3.3.2 从文化多元化进行分析第43页
    3.4 公共标识设计原则第43-48页
        3.4.1 公共标识系统构建的连贯性第43-44页
        3.4.2 结合城市地域性传承历史文脉第44-45页
        3.4.3 争取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协调统一第45-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南京青奥村公共标识案例分析第49-70页
    4.1 青奥村概况第49页
    4.2 国内运动员村公共标识系统设计现状分析第49-52页
    4.3 用户需求分析第52-55页
        4.3.1 用户需求主成分分析第52-55页
        4.3.2 用户调研小结第55页
    4.4 南京青奥村公共标识理解度评估第55-58页
        4.4.1 公共图形符号的评估方法第55-56页
        4.4.2 南京青奥村公共标识的理解度调查第56页
        4.4.3 南京青奥村公共标识造型适当性研究第56-57页
        4.4.4 南京青奥村公共标识的再设计与效果评估第57-58页
        4.4.5 评价总结第58页
    4.5 南京青奥会公共标识系统第58-62页
        4.5.1 交通第58-59页
        4.5.2 残疾人服务第59页
        4.5.3 观众服务第59-60页
        4.5.4 方向指示第60页
        4.5.5 禁止性第60-61页
        4.5.6 紧急服务第61页
        4.5.7 饮食服务第61页
        4.5.8 青奥村(Mr Green village)第61-62页
    4.6 南京青奥村公共标识系统评估第62-69页
        4.6.1 南京青奥村公共标识系统的建设背景第62-63页
        4.6.2 南京青奥村公共标识路演第63-64页
        4.6.3 青奥村公共标识系统路演测评方法说明第64-65页
        4.6.4 公共标识系统测评的基本元素第65-66页
        4.6.5 南京青奥村公共标识系统功能性评估第66-69页
    4.7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70-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附录 1:运动员村公共标识导向语义分析第78-79页
附录 2:南京青奥村公共标识图形理解度调查第79-87页
附录 3:南京青奥村公共标识图形再设计理解度调查第87-90页
附录 4:关于探究运动员村公共标识导向牌设计的调查问卷第90-91页
附录 5:插图说明第91-94页
附录 6:图表注释第94-95页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第95-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苏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下一篇:夏热冬冷地区地源热泵系统夜间土壤蓄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