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感应性与植物运动论文--植物生理生态学论文

水分、光照和氮沉降对五种暖温带典型乔木幼苗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符号说明第17-20页
第一章 前言第20-36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0-26页
        1.1.1 干旱胁迫第20-21页
        1.1.2 森林氮输入增加第21-24页
        1.1.3 光环境异质化第24-25页
        1.1.4 栎类和槭类在森林生态系统和植被恢复中的作用第25-26页
    1.2 表型可塑性的研究进展第26-32页
        1.2.1 表型可塑性的定义、分类及研究方法第26-29页
        1.2.2 表型可塑性研究现状及问题第29-31页
        1.2.3 可塑性与全球气候变化第31-32页
    1.3 研究物种介绍及研究进展第32-36页
        1.3.1 栓皮栎第33-34页
        1.3.2 槲栎第34页
        1.3.3 蒙古栎第34-35页
        1.3.4 元宝槭第35页
        1.3.5 三角枫第35-36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36-44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36-37页
    2.2 研究内容第37页
    2.3 研究方法第37-42页
        2.3.1 实验材料第37-38页
        2.3.2 实验设计第38-39页
        2.3.3 测量指标及测量方法第39-42页
    2.4 技术路线第42-44页
第三章 水分对槲栎、栓皮栎、元宝槭幼苗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第44-57页
    3.1 研究方法第45-46页
        3.1.1 实验设计第45页
        3.1.2 测量方法第45-46页
        3.1.3 数据分析第46页
    3.2 研究结果第46-52页
        3.2.1 对整株生长的影响第46-47页
        3.2.2 对生物量及其分配策略的影响第47-48页
        3.2.3 对叶片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的影响第48-50页
        3.2.4 对幼苗叶形态的影响第50-51页
        3.2.5 三个物种幼苗对水分胁迫的可塑性比较第51-52页
    3.3 讨论第52-56页
        3.3.1 整株水平上应对策略的差异第52-53页
        3.3.2 叶片水平上应对策略的差异第53-56页
    3.4 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水分和光照对槲栎幼苗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第57-73页
    4.1 研究方法第58-60页
        4.1.1 实验设计第58-59页
        4.1.2 测量方法第59页
        4.1.3 数据分析第59-60页
    4.2 研究结果第60-68页
        4.2.1 光照、水分处理对幼苗的影响第60-65页
        4.2.2 不同性状组宏观可塑性指数第65-66页
        4.2.3 各类性状在不同光照、水分条件下的可塑性指数第66-68页
    4.3 讨论第68-72页
        4.3.1 干旱胁迫和遮阴对不同性状的作用机制第68-69页
        4.3.2 支持的假说第69-70页
        4.3.3 不同性状的可塑性第70-72页
    4.4 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水分和氮沉降对栓皮栎和蒙古栎幼苗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第73-87页
    5.1 研究方法第74-75页
        5.1.1 实验设计第74-75页
        5.1.2 测量方法第75页
        5.1.3 数据分析第75页
    5.2 研究结果第75-83页
        5.2.1 对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第75-78页
        5.2.2 对叶形态的影响第78-79页
        5.2.3 对叶绿素荧光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79-81页
        5.2.4 对组织氮浓度的影响第81-82页
        5.2.5 物种的可塑性第82-83页
    5.3 讨论第83-86页
        5.3.1 水分对幼苗的影响第83-84页
        5.3.2 氮沉降的影响第84-85页
        5.3.3 干旱和氮沉降综合影响第85-86页
        5.3.4 不同性状的可塑性第86页
    5.4 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光照和氮沉降对栓皮栎、蒙古栎、元宝槭、三角枫幼苗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第87-109页
    6.1 研究方法第89-90页
        6.1.1 实验设计第89页
        6.1.2 测量方法第89页
        6.1.3 数据分析第89-90页
    6.2 研究结果第90-103页
        6.2.1 对生长参数的影响第90-92页
        6.2.2 对生物量产量和分配的影响第92-94页
        6.2.3 对光合气体交换、荧光参数的影响第94-97页
        6.2.4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97-98页
        6.2.5 对叶片元素含量的影响第98-100页
        6.2.6 对叶性状的影响第100-102页
        6.2.7 物种及不同性状可塑性的差异第102-103页
    6.3 讨论第103-107页
        6.3.1 属间差异第104-106页
        6.3.2 氮添加对幼苗光响应的影响第106-107页
        6.3.3 可塑性与物种生态位分布的关联第107页
    6.4 小结第107-10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09-113页
    7.1 结论第109-110页
    7.2 创新点第110页
    7.3 不足之处第110-111页
    7.4 建议第111-113页
        7.4.1 对植被恢复的建议第111页
        7.4.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7页
致谢第127-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0-131页
实验照片第131-13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渐渗系山融4号根系碱胁迫响应转录组及相关基因功能研究
下一篇:深部洞室分区破裂机理与数值模拟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