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炼钢论文--各种钢的冶炼论文--钢液二次精炼和炉外处理论文--钢液真空处理论文

单管RH真空精炼过程的数学物理模拟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RH真空精炼技术第13-14页
    1.2 RH真空精炼的功能第14页
    1.3 RH吹氧技术的发展第14-16页
        1.3.1 RH-O技术第14-15页
        1.3.2 RH-OB技术第15页
        1.3.3 RH-KTB技术第15-16页
        1.3.4 RH-MFB技术第16页
    1.4 RH浸渍管结构的发展第16-19页
        1.4.1 常规双圆形浸渍管结构RH第17-18页
        1.4.2 双椭圆浸渍管结构RH第18页
        1.4.3 多浸渍管结构RH第18-19页
    1.5 单浸渍管结构RH第19-22页
        1.5.1 单浸渍管RH的产生及发展第19-20页
        1.5.2 单管RH结构组成第20-21页
        1.5.3 单管RH工作原理第21-22页
        1.5.4 单管RH真空冶炼功能第22页
    1.6 国内外RH真空精炼研究现状第22-24页
    1.7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第24-25页
        1.7.1 研究意义第24页
        1.7.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2章 单管RH真空精炼的物理模拟第25-37页
    2.1 相似准则数及实验参数的确定第25-27页
        2.1.1 模型与原型的几何相似第25-26页
        2.1.2 模型与原型的动力相似第26-27页
    2.2 实验原理第27-30页
        2.2.1 均混时间的测定第27-28页
        2.2.2 循环流量的测量第28-30页
    2.3 实验方案第30-31页
    2.4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第31-35页
        2.4.1 气体流量对循环流量和均混时间的影响第31-32页
        2.4.2 浸渍管插入深度对循环流量和均混时间的影响第32-33页
        2.4.3 不同浸渍管形状对循环流量和均混时间的影响第33-34页
        2.4.4 单管RH不同吹氩位置对钢液均混时间的影响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3章 单管RH真空精炼的数学模型及求解第37-45页
    3.1 基本假设第37页
    3.2 控制方程第37-41页
        3.2.1 连续性方程第37-38页
        3.2.2 动量守恒方程第38-39页
        3.2.3 湍流k-ε方程第39-40页
        3.2.4 传输方程第40-41页
    3.3 边界条件第41-42页
        3.3.1 自由表面第41页
        3.3.2 入口边界条件第41页
        3.3.3 出口边界条件第41页
        3.3.4 壁面边界条件第41-42页
    3.4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第42-43页
        3.4.1 几何模型的构建第42-43页
        3.4.2 网格的划分第43页
    3.5 数值求解过程及求解方法第43-45页
        3.5.1 求解过程第43-44页
        3.5.2 求解方法第44-45页
第4章 单管RH钢液流动行为的数值模拟第45-69页
    4.1 模型实验验证及流动行为基本分析第45-50页
        4.1.1 模型实验验证第45-46页
        4.1.2 单管RH流线及主截面湍动能第46-47页
        4.1.3 单管RH不同截面流场分析第47-50页
    4.2 底吹位置对钢液流场及循环流量的影响第50-55页
        4.2.1 钢液流场形态第50-53页
        4.2.2 钢液循环流量第53-55页
    4.3 吹氩流量对钢液流场形态、循环流量及均混时间的影响第55-60页
        4.3.1 钢液流场形态第55-57页
        4.3.2 钢液循环流量和均混时间第57-58页
        4.3.3 真空室液面第58-60页
    4.4 浸渍管插入深度对钢液流动形态、循环流量的影响第60-62页
        4.4.1 钢液流动形态第60-62页
        4.4.2 钢液循环流量第62页
    4.5 钢包底吹透气砖数目对钢液流动的影响第62-66页
        4.5.1 钢液流动形态第62-64页
        4.5.2 钢液循环流量和均混时间第64页
        4.5.3 真空室液面第64-66页
    4.6 双透气砖排布的角度θ对钢液流动形态、循环流量的影响第66-68页
        4.6.1 钢液流动形态第66-67页
        4.6.2 钢液循环流量第67-68页
    4.7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5章 单管RH与传统RH对比第69-77页
    5.1 传统RH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第69-70页
    5.2 钢液流场形态第70-71页
    5.3 钢包底部冲击第71-72页
    5.4 钢液循环流量均混时间对比第72-74页
    5.5 氩气气泡行程第74页
    5.6 真空室熔池表面湍动能第74-75页
    5.7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6章 结论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8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带钢感应加热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空调压缩机泵壳体焊接变形的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