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3 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6 小结 | 第15-16页 |
2.红色景观与地域文化 | 第16-26页 |
2.1 红色文化 | 第16页 |
2.1.1 红色文化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红色文化的核心 | 第16页 |
2.2 红色旅游 | 第16-20页 |
2.2.1 红色旅游的定义 | 第16-17页 |
2.2.2 红色旅游的特点 | 第17-19页 |
2.2.3 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关系 | 第19-20页 |
2.3 景观的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2.3.1 景观的含义与分类 | 第20-22页 |
2.3.2 红色景观的含义与特点 | 第22-23页 |
2.3.3 红色景观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 第23页 |
2.4 地域文化的相关概念 | 第23-26页 |
2.4.1 地域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 第23-24页 |
2.4.2 地域文化与红色景观的关系 | 第24-26页 |
3.照金镇红色景观建设规划设计分析 | 第26-54页 |
3.1 历史背景与概况 | 第26-28页 |
3.1.1 历史背景 | 第26-27页 |
3.1.2 地理区位、自然环境气候分析 | 第27-28页 |
3.2 照金镇红色旅游景观建设规划分析 | 第28-30页 |
3.2.1 照金镇发展规划 | 第28页 |
3.2.2 照金镇发展潜力优势 | 第28-30页 |
3.3.照金镇红色旅游景观调研分析 | 第30-49页 |
3.3.1 基地现状分析 | 第30-33页 |
3.3.2 总体规划布局分析 | 第33-34页 |
3.3.3 功能布局分析 | 第34-35页 |
3.3.4 交通流线分析 | 第35-37页 |
3.3.5 建筑风格分析 | 第37-38页 |
3.3.6 道路铺装、水系、景观小品分析 | 第38-40页 |
3.3.7 景观植物配置分析 | 第40-42页 |
3.3.8 主要景点分析 | 第42-48页 |
3.3.9 小结 | 第48-49页 |
3.4 国内案例分析——陕西延安红色旅游景观 | 第49-54页 |
3.4.1 地理区位分析 | 第49-50页 |
3.4.2 地域文化分析 | 第50-51页 |
3.4.3 红色旅游景观现状分析 | 第51-52页 |
3.4.4 评价以及改进建议 | 第52-54页 |
4.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照金景观设计研究 | 第54-62页 |
4.1 地域文化在照金红色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原则性要求 | 第54-56页 |
4.1.1 地域文化在照金红色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性 | 第54-55页 |
4.1.2 地域文化在照金红色景观建设中的原则性要求 | 第55-56页 |
4.2 地域文化与照金景观设计的关系研究 | 第56-61页 |
4.2.1 铜川地域文化环境研究分析 | 第56-59页 |
4.2.2 照金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提取凝练 | 第59-61页 |
4.3 小结 | 第61-62页 |
5.照金红色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探索 | 第62-84页 |
5.1 照金镇红色旅游景观中景观设计学基本原则的运用 | 第62-64页 |
5.1.1 地域性原则——尊重地方传统传承红色文化 | 第62页 |
5.1.2 红色资源利用和保护原则——保护历史资源和因地制宜 | 第62-63页 |
5.1.3 整体性原则——结合本土风情整体规划 | 第63-64页 |
5.1.4 可持续发展原则——绿色、因地适宜进行规划设计 | 第64页 |
5.2 照金镇景观环境设计改造 | 第64-82页 |
5.2.1 照金镇入口景观设计改造 | 第65-67页 |
5.2.2 景观文化墙设计改造 | 第67-72页 |
5.2.3 地域文化广场景观设计改造 | 第72-78页 |
5.2.4 景观小品设计改造——雕塑、路灯、垃圾桶、指示牌 | 第78-82页 |
5.3 新形势下照金镇红色旅游建设的方向 | 第82-83页 |
5.4 小结 | 第83-84页 |
6.小结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图表索引 | 第88-94页 |
附录一: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