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14页 |
第一章 城乡一体化概述 | 第14-21页 |
一、城乡一体化概念 | 第14-16页 |
(一)乡村 | 第14-15页 |
(二)城市 | 第15页 |
(三)城乡一体化 | 第15-16页 |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 第16-19页 |
(一)城市与乡村的生产关系 | 第16页 |
(二)城乡生产力一体化 | 第16-17页 |
(三)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 | 第17页 |
(四)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 | 第17-18页 |
(五)城乡劳动就业制度一体化 | 第18页 |
(六)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 | 第18-19页 |
(七)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 | 第19页 |
三、城乡一体化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19-21页 |
(一)城乡一体化与统筹城乡发展 | 第19-20页 |
(二)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形成 | 第21-29页 |
一、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沿革 | 第21-23页 |
(一)城乡二元结构形成阶段 | 第21页 |
(二)城乡互助发展阶段 | 第21-22页 |
(三)城乡统筹一体化阶段 | 第22-23页 |
二、十六大以来城乡一体化理论形成的背景 | 第23-25页 |
(一)工业化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第23-24页 |
(二)打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现实需要 | 第24页 |
(三)建设新农村与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 第24-25页 |
三、十六大以来城乡一体化理论的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 | 第25-26页 |
(二)列宁斯大林的城乡关系思想 | 第26-27页 |
(三)中国共产党的城乡关系思想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内容及价值 | 第29-35页 |
一、十六大以来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内容 | 第29-33页 |
(一)以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为战略重点 | 第29-30页 |
(二)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为框架体系 | 第30页 |
(三)以处理好四对关系为基本保障 | 第30-31页 |
(四)以“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为基本路径 | 第31-33页 |
二、十六大以来城乡一体化理论的价值 | 第33-35页 |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 | 第33页 |
(二)为彻底解决“三农”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 第33-34页 |
(三)有助于巩固共产党的农村执政基础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中国城乡关系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 第35-48页 |
一、十六大以来中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 第35-39页 |
(一)城乡师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 第35-36页 |
(二)城乡差别化劳动就业体制 | 第36页 |
(三)乡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36-37页 |
(四)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 第37-38页 |
(五)乡村科技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 第38页 |
(六)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阻碍颇多 | 第38-39页 |
二、十六大以来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39-42页 |
(一)城乡二元分割的结构体制长期制约城乡互动发展 | 第39-40页 |
(二)传统陈旧的发展观念严重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40页 |
(三)基层政府偏弱的政策执行力降低城乡一体化效果 | 第40-41页 |
(四)乡村征地与土地流转乱象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 | 第41页 |
(五)失衡的财政金融信贷制度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 | 第41-42页 |
三、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 第42-48页 |
(一)缩小城乡师资教育资源的差距 | 第42-43页 |
(二)创建平等有序的城乡劳动就业机制 | 第43页 |
(三)健全完善乡村居民的社保体系 | 第43-44页 |
(四)重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 第44-45页 |
(五)强化乡村文化市场与精神文明建设 | 第45-46页 |
(六)科学调整乡村产业结构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