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地主阶级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12-17页 |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 第12-13页 |
(一)救亡图存的需要 | 第12页 |
(二)欧美和日本社会革命运动的影响 | 第12-13页 |
(三)学习西方热潮的影响 | 第13页 |
二、传播的形式 | 第13-15页 |
(一)地主阶级代表主要通过翻译、报道介绍等传播 | 第13-14页 |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翻译、编译国外著作传播 | 第14页 |
(三)无政府主义者主要通过建学会、办刊物传播 | 第14-15页 |
三、传播的内容 | 第15-17页 |
(一)地主阶级代表对社会主义的零星介绍 | 第15页 |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将其作为一种政治学派加以介绍 | 第15-16页 |
(三)无政府主义者有选择地介绍马克思主义观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早期国民党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17-23页 |
一、早期国民党人士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 第17-19页 |
(一)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 | 第17页 |
(二)为预防西方资本主义的流弊 | 第17-18页 |
(三)十月革命的影响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世的理论 | 第18页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 第18-19页 |
二、传播的形式 | 第19-20页 |
(一)十月革命前通过《星期评论》等刊物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 第19页 |
(二)五四运动后以报刊杂志为载体在较大范围内宣传 | 第19-20页 |
三、传播的内容 | 第20-23页 |
(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前途所作的预言 | 第20-21页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分割传播 | 第21页 |
(三)有选择性地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23-30页 |
一、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 第23-25页 |
(一)对西方各种思想分析和甄别后的选择 | 第23页 |
(二)与非马克思主义论战后的选择 | 第23-24页 |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 | 第24页 |
(四)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 第24-25页 |
(五)共产国际的影响和推动 | 第25页 |
二、传播的形式 | 第25-27页 |
(一)主动撰文宣传、传播、介绍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 | 第25-26页 |
(二)建立社团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 第26页 |
(三)创办刊物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26页 |
(四)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 | 第26-27页 |
(五)创立共产主义小组 | 第27页 |
三、传播的主要内容 | 第27-30页 |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27-28页 |
(二)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第28-29页 |
(三)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早期传播主体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贡献 | 第30-35页 |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 | 第30-32页 |
(一)传播主体的多样性 | 第30页 |
(二)传播动机的差异性 | 第30-31页 |
(三)传播内容的广泛性 | 第31页 |
(四)传播形式的趋同性 | 第31-32页 |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主体的历史贡献 | 第32-35页 |
(一)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先河 | 第32页 |
(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 第33-34页 |
(四)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必要条件 | 第34页 |
(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