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经光合细菌生物转化后化学成分研究
中英文缩写对照词表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序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21页 |
1 斑蝥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1 斑蝥素类成分 | 第13-14页 |
1.2 脂肪酸及脂 | 第14-16页 |
1.3 胺类化合物 | 第16页 |
1.4 芳香族化合物 | 第16页 |
1.5 杂环化合物 | 第16页 |
1.6 不饱和酮类化合物 | 第16页 |
1.7 氨基酸类化合物 | 第16页 |
1.8 其它成分 | 第16页 |
2 斑蝥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3 光合细菌的相关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4 生物转化的相关概况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斑蝥光合细菌转化液化学成分研究 | 第21-52页 |
1 前言 | 第21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 试剂 | 第21-22页 |
2.2 仪器 | 第22页 |
2.3 药材 | 第22页 |
2.4 光合细菌培养基 | 第22-23页 |
3 方法与结果 | 第23-28页 |
3.1 乙酸乙酯部位制备及分离 | 第23页 |
3.2 各流份的活性跟踪及分离 | 第23-24页 |
3.3 研究结果 | 第24-28页 |
4 结构鉴定 | 第28-49页 |
4.1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28-42页 |
4.2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42-49页 |
5 HPLC指纹图谱研究 | 第49-51页 |
5.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9页 |
5.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9页 |
5.3 方法与结果 | 第49-51页 |
6 实验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测试 | 第52-57页 |
1 前言 | 第52页 |
2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2.1 待测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52页 |
2.2 细胞系及细胞的继代培养 | 第52页 |
2.3 培养液及试药 | 第52页 |
2.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3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3.1 CCK-8 法原理 | 第53页 |
3.2 测试方法 | 第53-54页 |
4 实验结果 | 第54-56页 |
5 实验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7-60页 |
1.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2.创新点 | 第58-59页 |
3.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