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基于波束赋形的信号处理和接入方式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波束赋形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第10-12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第12-15页
第二章 波束赋形原理第15-23页
    2.1 波束赋形基本系统模型第15-16页
    2.2 毫米波波束赋形技术第16-22页
        2.2.1 毫米波通信的特点第17-18页
        2.2.2 毫米波通信协议IEEE 802.11ad中波束赋形技术第18-22页
    2.3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波束赋形基本算法第23-43页
    3.1 单用户MIMO系统中的波束赋形算法第23-30页
        3.1.1 单用户MIMO系统模型第23-25页
        3.1.2 SVD算法第25-26页
        3.1.3 基于码本的波束赋形算法第26-29页
        3.1.4 算法性能比较第29-30页
    3.2 多用户MIMO系统中的波束赋形算法第30-37页
        3.2.1 多用户MIMO系统模型第30-32页
        3.2.2 BD算法第32-33页
        3.2.3 RBD算法第33-36页
        3.2.4 算法性能比较第36-37页
    3.3 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波束赋形算法第37-42页
        3.3.1 Massive MIMO系统模型第37-38页
        3.3.2 MRT算法第38-40页
        3.3.3 MRT算法性能分析第40-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Massive MIMO系统中的接入方式第43-53页
    4.1 ALOHA接入协议第43-45页
        4.1.1 纯ALOHA第43-44页
        4.1.2 时隙ALOHA第44-45页
    4.2 LTE系统中的随机接入方案第45-46页
    4.3 大规模MIMO系统中现有随机接入方案第46-48页
    4.4 大规模MIMO系统中新型接入方案第48-49页
    4.5 接入方式性能分析第49-51页
    4.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面向物联网的IEEE 802.11ah协议中MAC层接入方式第53-71页
    5.1 DCF接入方式第53-56页
        5.1.1 CSMA/CA机制第54页
        5.1.2 基本DCF机制第54-55页
        5.1.3 基于RTS/CTS的DCF机制第55-56页
        5.1.4 基于CTS-to-self的DCF机制第56页
    5.2 PCF接入方式第56-58页
    5.3 HCF接入方式第58-61页
        5.3.1 EDCA第58-60页
        5.3.2 RAW第60-61页
    5.4 改进的接入方式第61-64页
        5.4.1 碰撞问题第61-62页
        5.4.2 接入方式的改进第62-64页
    5.5 接入方式性能仿真分析第64-70页
        5.5.1 MAC层的性能指标第64-65页
        5.5.2 仿真结果第65-70页
    5.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71-73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71-72页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78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超奈奎斯特采样的新型波形编码调制技术研究与工程实现
下一篇:基于终端协同的无线定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