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产品论文

α-氰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对姜黄素的负载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7页
    1.1 α-氰基丙烯酸酯(CA)简介第17-19页
        1.1.1 α-氰基丙烯酸酯的特点、应用及发展第17-18页
        1.1.2 α-氰基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 PACA微球简介第19-22页
        1.2.1 PACA微球的性质和发展现状、前景第19-20页
        1.2.2 载药聚(α-氰基丙烯酸酯)微球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第20-22页
        1.2.3 聚(α-氰基丙烯酸酯)微球的降解第22页
    1.3 姜黄素简介第22-24页
        1.3.1 姜黄素的性质及应用第23页
        1.3.2 姜黄素的应用进展第23-24页
    1.4 本研究的立论及意义第24页
    1.5 研究内容第24-27页
        1.5.1 OCA单体的制备及表征第24-25页
        1.5.2 均聚物和共聚物空白微球的制备及表征第25页
        1.5.3 均聚物载药微球的制备及表征第25页
        1.5.4 共聚物载药微球的制备及表征第25-27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7-37页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27-28页
        2.1.1 实验原料第27-28页
        2.1.2 实验仪器及规格第28页
    2.2 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OCA)的制备第28-31页
        2.2.1 酯交换反应制备α-氰基乙酸正辛酯第28-29页
        2.2.2 缩合聚合反应制备OCA预聚物第29-30页
        2.2.3 解聚反应制备OCA第30-31页
    2.3 POCA及poly(iBCA-co-OCA)空白微球的制备第31页
        2.3.1 POCA微球的制备第31页
        2.3.2 poly(iBCA-co-OCA)共聚微球的制备第31页
    2.4 POCA空白微球储存稳定性考察第31-32页
    2.5 冻干poly(iBCA-co-OCA)空白微球的纯化第32页
    2.6 poly(iBCA-co-OCA)空白微球降解分析第32页
    2.7 Cur-HP-β-CD包合物的制备第32页
    2.8 Cur标准曲线的建立第32页
    2.9 Cur-HP-β-CD水中溶解度的测定第32-33页
    2.10 均聚物载药微球的制备第33页
    2.11 共聚物载药微球的制备第33页
    2.12 载药微球的包封率及载药率测定第33-34页
    2.13 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第34页
    2.14 表征与测试第34-37页
        2.14.1 微球粒径大小及PDI测定第34页
        2.14.2 接触角测定第34页
        2.14.3 IR第34页
        2.14.4 GPC第34-35页
        2.14.5 GC-MS第35页
        2.14.6 ~1H-NMR第35页
        2.14.7 微球形貌的观察(TEM)第35页
        2.14.8 差式量热扫描仪(DSC)测试第35-37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37-73页
    3.1 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的制备与表征第37-51页
        3.1.1 α-氰基乙酸正辛酯的制备与表征第37-43页
        3.1.2 OCA预聚物的制备与表征第43-46页
        3.1.3 OCA的制备与表征第46-51页
    3.2 POCA均聚物微球的制备与表征第51-55页
        3.2.1 反应时间对POCA微球的影响第51-52页
        3.2.2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POCA微球的影响第52-53页
        3.2.3 体系pH值对POCA微球的影响第53页
        3.2.4 搅拌速度对POCA微球的影响第53-54页
        3.2.5 POCA微球的储存稳定性第54-55页
    3.3 poly(iBCA-co-OCA)共聚物空白微球的制备与表征第55-61页
        3.3.1 单体配比对共聚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影响第55-56页
        3.3.2 共聚物的DSC分析第56-58页
        3.3.3 单体配比对共聚微球疏水性的影响第58-59页
        3.3.4 单体配比对共聚微球降解性的影响第59-61页
    3.4 均聚物载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第61-67页
        3.4.1 姜黄素的标准曲线第61-63页
        3.4.2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Cur-HP-β-CD/PiBCA载药微球的影响第63-65页
        3.4.3 药物浓度对Cur-HP-β-CD/PiBCA载药微球的影响第65-66页
        3.4.4 Cur-HP-β-CD/PiBCA载药微球的体外缓释第66-67页
        3.4.5 最优实验条件第67页
        3.4.6 Cur-HP-β-CD/POCA载药微球第67页
    3.5 共聚物载药微球的制备第67-73页
        3.5.1 单体配比对共聚载药微球的影响第68-69页
        3.5.2 单体质量配比对共聚载药微球的影响第69-73页
第四章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8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5页
作者简介第85-87页
导师简介第87-89页
附件第89-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丙烯腈基活性碳纤维制备工艺的研究
下一篇:炭/硫化铁自组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