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8页 |
1.1 概述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6页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模型及软件介绍 | 第28-36页 |
2.1 散裂反应理论模型 | 第28-30页 |
2.2 Geant4介绍 | 第30-36页 |
2.2.1 蒙特卡罗算法的实现过程 | 第31-32页 |
2.2.2 物理过程与模型描述 | 第32-34页 |
2.2.3 Geant4核内级联过程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颗粒球体堆积研究 | 第36-56页 |
3.1 颗粒球体堆积结构参数 | 第36-39页 |
3.1.1 孔隙率与堆积密度 | 第36-37页 |
3.1.2 配位数及配位半径 | 第37-39页 |
3.2 常用的颗粒球体随机堆积算法 | 第39-47页 |
3.2.1 基于物理的随机堆积方法 | 第40-45页 |
3.2.2 基于几何的随机堆积方法 | 第45-47页 |
3.3 基于网格的颗粒球体堆积算法 | 第47-54页 |
3.3.1 球体稳定判定条件 | 第47-48页 |
3.3.2 基于网格的颗粒球体堆积算法思想 | 第48-50页 |
3.3.3 移动步长和方向 | 第50-52页 |
3.3.4 算法执行步骤 | 第52-53页 |
3.3.5 随机堆积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3.4 固体颗粒数量与其半径之间的关系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散裂靶能量沉积分析 | 第56-81页 |
4.1 能量沉积理论 | 第56-57页 |
4.2 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57-62页 |
4.2.1 铅靶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58-60页 |
4.2.2 钨靶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60-62页 |
4.3 质子束流轰击圆柱形固体散裂靶的能量沉积 | 第62-68页 |
4.3.1 圆柱形固体铅靶的能量沉积 | 第62-64页 |
4.3.2 圆柱形固体钨靶的能量沉积 | 第64-68页 |
4.4 质子束流轰击颗粒流散裂靶的能量沉积 | 第68-74页 |
4.4.1 铅颗粒散裂靶的能量沉积 | 第68-69页 |
4.4.2 钨颗粒散裂靶的能量沉积 | 第69-74页 |
4.5 高功率散裂靶容器的温度分析 | 第74-81页 |
4.5.1 颗粒正常流动时的温度分析 | 第75-77页 |
4.5.2 颗粒静止时的温度分析 | 第77-78页 |
4.5.3 束流偏离散裂靶时的温度分析 | 第78-81页 |
第五章 散裂靶中子性能分析 | 第81-95页 |
5.1 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82-83页 |
5.2 质子束流轰击圆柱形固体靶的中子性能分析 | 第83-87页 |
5.3 质子束流轰击颗粒流散裂靶的中子性能分析 | 第87-92页 |
5.4 质子束流打偏时中子产额分析 | 第92-95页 |
第六章 高功率散裂靶温度和中子监测系统设计 | 第95-122页 |
6.1 高功率散裂靶监测系统简介 | 第95-96页 |
6.2 用于加速器和散裂靶耦合的散裂中子监测 | 第96-103页 |
6.2.1 束流打靶的监测方法 | 第96-98页 |
6.2.2 中子探测器的探测效率和电子学 | 第98-100页 |
6.2.3 ADS启动时散裂中子的监测 | 第100-102页 |
6.2.4 ADS运行时散裂中子的监测 | 第102-103页 |
6.3 用于散裂靶和反应堆耦合的散裂中子监测 | 第103-107页 |
6.3.1 垂直移动式的裂变电离室监测方法 | 第104-106页 |
6.3.1.1 裂变电离室的垂直移动测量方法 | 第104页 |
6.3.1.2 镀 235U的裂变电离室 | 第104-105页 |
6.3.1.3 裂变电离室探测散裂中子的刻度修正 | 第105-106页 |
6.3.2 固定式的自给能探测器监测方法 | 第106-107页 |
6.4 高功率散裂靶温度监测系统设计 | 第107-108页 |
6.5 流化固体颗粒散裂靶样机实验平台 | 第108-122页 |
6.5.1 流化固体颗粒散裂靶样机实验平台简介 | 第108-110页 |
6.5.2 流化固体颗粒散裂靶样机实验平台控制系统 | 第110-122页 |
6.5.2.1 流化固体颗粒散裂靶样机实验平台控制系统架构 | 第110-112页 |
6.5.2.2 EPICS控制系统概述 | 第112-116页 |
6.5.2.3 STEP 7 与EPICS系统的兼容 | 第116-119页 |
6.5.2.4 Lab VIEW与EPICS系统的兼容 | 第119-122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22-125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22-123页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