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侧面碰撞的汽车前车门安全结构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汽车侧面安全发展现状第11-13页
        1.2.1 国外汽车侧面安全发展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汽车侧面安全发展现状第12-13页
    1.3 侧面碰撞基本防护方式第13-14页
    1.4 课题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汽车前车门防撞系统的结构设计第16-38页
    2.1 车门防撞系统概述第16页
    2.2 防撞系统的设计准则第16-19页
        2.2.1 耐撞性分析的理论基础第17-18页
        2.2.2 防撞系统耐撞性设计准则第18-19页
    2.3 车门防撞杆的设计第19-26页
        2.3.1 防撞杆的材料选择第20页
        2.3.2 防撞杆结构与尺寸设计第20-26页
    2.4 吸能器的设计第26-30页
        2.4.1 吸能器材料的选择第26-27页
        2.4.2 吸能器的结构设计第27-30页
    2.5 防撞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第30-37页
        2.5.1 前车门防撞系统方案设计第30页
        2.5.2 防撞系统可行性分析第30-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防撞系统的侧面碰撞仿真与分析第38-54页
    3.1 侧面碰撞有限元原理第38-42页
        3.1.1 碰撞仿真分析算法第38-41页
        3.1.2 侧面碰撞安全法规与标准第41-42页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42-47页
        3.2.1 测试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2-45页
        3.2.2 可变形移动壁障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45-47页
    3.3 侧面碰撞仿真分析第47-49页
        3.3.1 侧面碰撞仿真实验整体形变分析第47-49页
        3.3.2 系统内能分析第49页
    3.4 车门仿真结果分析第49-52页
        3.4.1 车门形变分析第50页
        3.4.2 车门侵入速度与侵入加速度分析第50-52页
    3.5 防撞系统分析第52-53页
        3.5.1 防撞系统内能分析第52-53页
        3.5.2 防撞系统形变分析第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防撞系统的优化第54-80页
    4.1 优化设计理论基础第54-57页
        4.1.1 基于响应面法理论第55-56页
        4.1.2 移动最小二乘法第56-57页
    4.2 防撞杆的优化第57-64页
        4.2.1 防撞杆主杆截面的优化第57-59页
        4.2.2 防撞杆厚度的优化第59-64页
    4.3 吸能器的优化第64-76页
        4.3.1 吸能器结构的优化第64-67页
        4.3.2 吸能器结构的拓扑优化第67-69页
        4.3.3 吸能器材料的优化第69-76页
    4.4 优化结果仿真第76-79页
        4.4.1 内能分析第77-78页
        4.4.2 防撞系统形变分析第78-79页
        4.4.3 车门耐挤压力分析第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5章 基于城市交通事故模拟仿真与分析第80-94页
    5.1 城市交通事故的研究第80-82页
        5.1.1 交通事故的调查第80-81页
        5.1.2 交通事故分析理论第81-82页
    5.2 两车垂直碰撞事故仿真与分析第82-88页
        5.2.1 撞击侧仿真结果分析第85-87页
        5.2.2 挤压侧仿真结果分析第87-88页
    5.3 两车45度斜碰撞击事故仿真分析第88-93页
        5.3.1 撞击侧仿真分析第89-91页
        5.3.2 挤压侧仿真分析第91-93页
    5.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结论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场所大流量人员疏散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轮式四自由度火车摘钩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其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