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秦岭-淮河线及秦岭山脉的自然地理概述 | 第12页 |
1.2 秦岭-淮河线相关地区华溪蟹类概况 | 第12-16页 |
1.2.1 秦淮线及秦岭山脉相关地区华溪蟹类种名记述(共18种) | 第13页 |
1.2.2 华溪蟹类在秦淮线及秦岭山脉相关地区的分布 | 第13-16页 |
1.3 蟹类分类学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3.1 形态学分类研究 | 第16-17页 |
1.3.2 蛋白质水平分类研究 | 第17页 |
1.3.3 核酸水平的分类研究 | 第17-18页 |
1.4 DNA条形码及其在淡水蟹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5 短尾下目系统发生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6 短尾下目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第2章 秦岭山脉华溪蟹属(Sinopotamon)淡水蟹DNA条形码研究 | 第21-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4页 |
2.1.1 样本采集与保存 | 第21-22页 |
2.1.2 形态学鉴定 | 第22-23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2.2.1 组织DNA的提取 | 第24页 |
2.2.2 PCR扩增及测序 | 第24-25页 |
2.2.3 数据筛选及处理 | 第25-27页 |
2.2.4 数据检验及模型选择 | 第27-28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2.6 系统发生分析 | 第2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8-34页 |
2.3.1 形态学鉴定 | 第28-30页 |
2.3.2 碱基组成及变异保守位点 | 第30-31页 |
2.3.3 遗传距离 | 第31-32页 |
2.3.4 系统发生分析 | 第32-34页 |
2.4 讨论 | 第34-37页 |
第3章 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淡水蟹系统发生分析 | 第37-5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3.1.1 样本采集与保存 | 第37-38页 |
3.1.2 形态学鉴定 | 第38页 |
3.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2.1 组织DNA的提取 | 第38页 |
3.2.2 PCR扩增及测序 | 第38-39页 |
3.2.3 线粒体基因组拼接及注释 | 第39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39-44页 |
3.3.1 数据下载及处理 | 第39-42页 |
3.3.2 系统发生分析 | 第42页 |
3.3.3 分歧时间估算 | 第42-43页 |
3.3.4 选择压力分析 | 第43-44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4-53页 |
3.4.1 线粒体基因组组成 | 第44-45页 |
3.4.2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45-46页 |
3.4.3 RNA基因 | 第46-47页 |
3.4.4 非编码区 | 第47页 |
3.4.5 基因排列 | 第47-48页 |
3.4.6 系统发生分析 | 第48-50页 |
3.4.7 分歧时间估算 | 第50-51页 |
3.4.8 选择压力分析 | 第51-53页 |
3.5 讨论 | 第53-55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综述 | 第6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