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我国公私藏书楼造景艺术探析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 第12-14页 |
·中国藏书楼的概况 | 第12-13页 |
·明清时期公私藏书楼景观述要 | 第13页 |
·藏书楼的造景手法 | 第13页 |
·藏书楼景观意境的营造 | 第13-14页 |
·藏书楼景观艺术魅力的传承 | 第14页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4页 |
·研究的成果 | 第14页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其发展动态 | 第14-17页 |
第二章 中国藏书楼概论 | 第17-29页 |
·从藏书楼的概念谈起 | 第17页 |
·以公私藏书楼为主的中国藏书楼 | 第17-18页 |
·辉煌而悠久的官府藏书楼历史 | 第18-22页 |
·夏商周:基础藏书的起源期 | 第18-19页 |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石室金匮的成型期 | 第19-20页 |
·隋唐及宋:雕版印刷带来的发展期 | 第20-21页 |
·明清:南北七阁的鼎盛期 | 第21-22页 |
·官府藏书的特点 | 第22页 |
·硕果累累的私人藏书楼发展历程 | 第22-26页 |
·春秋战国:简陋的初始阶段 | 第22-23页 |
·汉代:第一个黄金期 | 第23页 |
·唐代:科举制度带来的发展期 | 第23-24页 |
·宋代:雕版印刷术促成的繁荣之花 | 第24页 |
·明清:全民藏书的好风气 | 第24-25页 |
·私人藏书楼的特点 | 第25-26页 |
·缘何式微 | 第26-27页 |
·文治的符号,难聚而易散 | 第26-27页 |
·天灾难防 | 第27页 |
·留存至今的藏书楼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藏书楼景观述要 | 第29-43页 |
·历年四百书无恙天下储藏独天一 | 第29-36页 |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 第29-30页 |
·聚石引水,有若自然 | 第30-33页 |
·闲亭雅坐,别有趣味 | 第33-34页 |
·寸草生晖,古木有情 | 第34-35页 |
·内围与外围的空间关系 | 第35-36页 |
·鹧鸪溪上小莲庄 万卷琳琅嘉业堂 | 第36-38页 |
·乾隆赐匾,钦若嘉业 | 第36页 |
·驳岸嶙峋,水景尤胜 | 第36-37页 |
·园中小亭,互成景致 | 第37页 |
·接天莲叶,四时皆好 | 第37-38页 |
·古今藏书楼集大成者 | 第38页 |
·青出于蓝别于蓝南北四阁各不同 | 第38-43页 |
·缘起四库,兴建七阁 | 第38-40页 |
·仿效天一,形制相同 | 第40-42页 |
·南北四阁,各俱特色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藏书楼造景手法分析 | 第43-51页 |
·藏书楼景观掇山置石的艺术 | 第43-45页 |
·藏书楼景观的理水艺术 | 第45页 |
·藏书楼景观的建筑艺术 | 第45-46页 |
·藏书楼景观花木配置的艺术 | 第46-48页 |
·防火与防盗并重 | 第46-47页 |
·内涵与形式兼顾 | 第47-48页 |
·造景手法分析 | 第48-51页 |
·湖石假山之瑰宝,山林趣味此中来 | 第48-49页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第49-50页 |
·近借临借两相宜,远山近水皆有情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藏书楼景观艺术风格分析 | 第51-59页 |
·景观中的意境 | 第51-54页 |
·静境之美 | 第51-52页 |
·动境之美 | 第52页 |
·声境之美 | 第52-53页 |
·色境之美 | 第53页 |
·石境之美 | 第53页 |
·月境之美 | 第53-54页 |
·文字中的意境 | 第54-59页 |
·书楼命名的艺术 | 第54-55页 |
·文学景的魅力 | 第55-56页 |
·藏书楼中的诗意和文心 | 第56-59页 |
第六章 藏书楼景观艺术魅力 | 第59-63页 |
·明清公私藏书楼的景观特色 | 第59页 |
·藏书楼景观与高校图书馆环境 | 第59-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