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8-20页 |
1 绪论 | 第20-54页 |
1.1 温度敏感型聚合物 | 第20-21页 |
1.2 合成温度敏感聚合物的分类 | 第21-26页 |
1.2.1 聚N-烷基丙烯酰胺温度敏感聚合物 | 第21-23页 |
1.2.2 聚醚型温度敏感聚合物 | 第23-26页 |
1.3 影响温度敏感聚合物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的因素 | 第26-32页 |
1.3.1 温度敏感聚合物的结构对最低临界溶解温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1.3.2 阴离子和阳离子对聚合物温敏性能的影响 | 第28-31页 |
1.3.3 共非溶剂作用对聚合物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1.4 多聚糖基温度敏感聚合物 | 第32-41页 |
1.4.1 纤维素基温度敏感聚合物 | 第33-37页 |
1.4.2 壳聚糖基温度敏感聚合物 | 第37-39页 |
1.4.3 其它类多糖基温度敏感聚合物 | 第39-41页 |
1.5 温度敏感型聚合物的应用 | 第41-51页 |
1.5.1 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41-48页 |
1.5.2 温度可控释放 | 第48-51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51-54页 |
2 2-羟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的制备 | 第54-69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2.1.3 2-羟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的制备 | 第55页 |
2.1.4 2-羟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取代度测定及反应效率的计算 | 第55-56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56-67页 |
2.2.1 2-羟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的合成 | 第56-60页 |
2.2.2 不同取代度的HBPEC和HIPEC的制备 | 第60-61页 |
2.2.3 不同分子量的HBPEC和HIPEC的制备 | 第61-62页 |
2.2.4 其他两种2-羟基-3-烷氧基丙基轻乙基纤维素的合成 | 第62-63页 |
2.2.5 2-轻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的结构表征及取代度的计算 | 第63-6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3 2-羟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的温度敏感性 | 第69-91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69-70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69页 |
3.1.2 分析仪器 | 第69-7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70-89页 |
3.2.1 2-轻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的温度敏感性 | 第70-73页 |
3.2.2 浓度对2-羟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第73-77页 |
3.2.3 原料分子量对2-羟基-3-烷氧基羟乙基纤维素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3.2.4 阴离子对2-轻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第79-83页 |
3.2.5 阳离子对2-羟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第83-86页 |
3.2.6 小分子溶剂对2-羟-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第86-87页 |
3.2.7 2-羟基-3-丁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的温度敏感絮凝行为 | 第87-8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4 2-轻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的自组装行为及其在疏水染料分离和温度控制释放中的应用研究 | 第91-113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91-94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91页 |
4.1.2 分析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91-92页 |
4.1.3 2-羟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胶束对Nile Red增溶实验 | 第92-93页 |
4.1.4 2-羟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胶束的最大增溶量的测定 | 第93页 |
4.1.5 HBPEC的回收再利用实验 | 第93-9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94-111页 |
4.2.1 2-羟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 第94-97页 |
4.2.2 2-羟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胶束的温度敏感性研究 | 第97-100页 |
4.2.3 Nile red在2-羟基-3-烷氧基丙基羟乙基纤维素胶束中增溶行为的研究 | 第100-105页 |
4.2.4 2-羟基-3-丁氧丙基纤维素对水溶液中疏水性染料的移除及其回收再利用 | 第105-109页 |
4.2.5 2-轻基-3-异丙氧基羟乙基纤维素胶束对Nile Red温度控制释放行为研究 | 第109-11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5.1 结论 | 第113-114页 |
5.2 创新点 | 第114页 |
5.3 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作者简介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