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概念阐释与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1.1.1 知青电影概述 | 第11-13页 |
1.1.2 新知青电影 | 第13页 |
1.1.3 研究途径与方法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1 知青电影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3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新知青电影的"新"特点 | 第16-23页 |
2.1 新的叙事视角 | 第16-17页 |
2.2 多元的电影主题 | 第17-21页 |
2.3 传播效果的社会性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知青移民群落及其呈现 | 第23-41页 |
3.1 知青生存空间的置换 | 第23-29页 |
3.1.1 乡村——此处的他乡,身处的故乡 | 第24-25页 |
3.1.2 城市——心里的故乡,身处的他乡 | 第25-27页 |
3.1.3 与农村的融合 | 第27-29页 |
3.2 知青对身份的焦虑 | 第29-33页 |
3.3 知青形象的转变 | 第33-41页 |
3.3.1 崇高的知青形象 | 第33-35页 |
3.3.2 农村文化改造者形象和被农村文化改造者形象 | 第35-41页 |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怀旧" | 第41-48页 |
4.1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界的表现 | 第41-44页 |
4.1.1 "痞子文学"对传统价值观的解构 | 第42-43页 |
4.1.2 文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怀旧 | 第43-44页 |
4.2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表现 | 第44-45页 |
4.3 价值追寻与对被认同的渴望 | 第45-4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