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预见规则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可预见规则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 第12-18页 |
(一)可预见规则在大陆法国家的确立与发展 | 第12-14页 |
(二)可预见规则在英美法国家的确立与发展 | 第14-18页 |
二、可预见规则价值基础与属性 | 第18-24页 |
(一)可预见规则的价值基础 | 第18-21页 |
(二)可预见规则与因果关系 | 第21-24页 |
三、可预见规则构成要素分析 | 第24-31页 |
(一)预见时间 | 第24-25页 |
(二)预见主体 | 第25-26页 |
(三)预见内容 | 第26-28页 |
(四)理性第三人的构建 | 第28-31页 |
四、可预见规则的适用 | 第31-39页 |
(一)违约损害赔偿分析 | 第31-32页 |
(二)违约损害赔偿的解决途径 | 第32-34页 |
(三)可预见规则在我国裁判中的适用现状 | 第34-36页 |
(四)可预见规则在非财产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 第36-39页 |
五、政策判断对可预见规则的影响 | 第39-44页 |
(一)法律政策的存在价值 | 第39-40页 |
(二)法律政策的变化 | 第40页 |
(三)可预见规则的限制与排除 | 第40-41页 |
(四)公共利益与可预见规则 | 第41-42页 |
(五)比例原则与可预见规则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