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1.2.1 西方国家国债理论概述 | 第8-11页 |
1.2.2 我国国债理论的发展 | 第11-13页 |
1.3 当前我国国债规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1.5.1 研究的对象 | 第14页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基于我国国债经济效应视角的国债规模分析 | 第15-26页 |
2.1 国债发行拉动了国内经济增长 | 第16-19页 |
2.1.1 国债的“需求扩张效应”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6-18页 |
2.1.2 国债的“社会整体效应”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 第18-19页 |
2.2 国债发行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 | 第19-21页 |
2.3 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 第21-23页 |
2.4 新形势下国债正面经济效应具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 第23-25页 |
2.5 本章结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利用国债各项风险指标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 | 第26-41页 |
3.1 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来考察我国国债规模 | 第26-31页 |
3.1.1 国债负担率 | 第26-29页 |
3.1.2 赤字率 | 第29-30页 |
3.1.3 居民应债率 | 第30-31页 |
3.2 从财政应债能力来考察我国国债规模 | 第31-34页 |
3.2.1 国债偿债率 | 第32-33页 |
3.2.2 国债依存度 | 第33-34页 |
3.3 从国家综合负债能力来考察我国国债规模 | 第34-37页 |
3.4 对上述各项风险指标在我国适用性的考察 | 第37-39页 |
3.4.1 应更多地运用国民经济总量能力指标来考察我国国债规模 | 第37-38页 |
3.4.2 我国国债规模不可能存在一个合理的债务风险指标警戒线 | 第38-39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39-41页 |
第4章 构建国债规模可持续发展模型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 | 第41-51页 |
4.1 国外分析国债规模的方法—多马模型 | 第42-44页 |
4.1.1 多马模型简介 | 第42-44页 |
4.1.1.1 模型一:假设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不变常数a | 第42-43页 |
4.1.1.2 模型二:假设国内生产总值定额增长,即Y(t)=a+bt | 第43页 |
4.1.1.3 模型三:假设国内生产总值定律增长,即Y=ae~(rt) | 第43-44页 |
4.1.2 多马模型为我国国债规模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第44页 |
4.2 我国国债规模可持续发展模型的构建 | 第44-46页 |
4.2.1 前提假设 | 第44-45页 |
4.2.2 模型推导 | 第45-46页 |
4.3 运用模型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及预测 | 第46-50页 |
4.3.1 运用模型对我国以前年度国债规模进行实证分析 | 第46-48页 |
4.3.2 运用模型对今后我国国债规模进行预测 | 第48-50页 |
4.4 结论 | 第50-51页 |
第5章 我国国债规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1-58页 |
5.1 调整国债投资的手段和方向,提高国债的正面经济效应,以经济稳定发展作为国债规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 第51-52页 |
5.2 发展国债市场,扩展国债新经济功能,以降低国债实际利率作为国债规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第52-54页 |
5.3 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以控制基本财政赤字的规模作为国债规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第54-55页 |
5.4 化解和消除隐性和或有债务,防范国债规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债务潜在风险 | 第55-56页 |
5.5 建立科学的政府债务预警系统,保持国债规模与经济增长率、基本赤字率及债务利率之间的动态稳定关系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