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目 录 | 第6-7页 | 
| 引 言 | 第7-9页 |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9-17页 | 
| 一、 师幼交往中儿童主体的失落 | 第10-14页 | 
| 二、 寻回失落的儿童主体--主体间性视角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争论与分析 | 第17-26页 | 
| 一、 主体间性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21页 | 
| 二、 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相关争论 | 第21-24页 | 
| 三、 主体间性的内涵分析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 | 第26-45页 | 
| 一、 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的分析依据 | 第26-33页 | 
| 二、 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 | 第33-45页 | 
| 第四章 实现师幼交往主体间性的策略 | 第45-61页 | 
| 一、 主体倾斜策略 | 第45-49页 | 
| 二、 知识对话策略 | 第49-53页 | 
| 三、 情感沟通策略 | 第53-57页 | 
| 四、 适度支持策略 | 第57-61页 |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后 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