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水稻籼粳杂种不育综述 | 第12-25页 |
1 水稻杂种不育的遗传机理 | 第12-15页 |
1.1 重复隐性基因配子致死模式 | 第13页 |
1.2 单座位孢子体不育模式 | 第13-14页 |
1.3 互补孢子不育模式 | 第14页 |
1.4 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 | 第14-15页 |
2 水稻亚种间广亲和性的认识 | 第15-16页 |
3 广亲和基因S5-n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3.1 广亲和基因S5-n的定位 | 第16页 |
3.2 广亲和基因S5-n表达的生物学研究 | 第16-17页 |
3.3 广亲和基因S5-n克隆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4 与S5非等位杂种不育基因位点的研究 | 第18-21页 |
5 杂种不育基因的演化 | 第21-22页 |
6 广亲和基因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 | 第22-23页 |
6.1 广亲和品种的鉴定及转育 | 第22-23页 |
6.2 广亲和基因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策略 | 第23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对杂种不育基因精细定位 | 第25-46页 |
摘要 | 第25-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直链淀粉含量的籼型三系不育系H22A | 第46-55页 |
摘要 | 第46-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新不育系H22A制种特性研究 | 第55-59页 |
摘要 | 第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57页 |
3 结论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稻米垩白性状的QTL分析 | 第59-66页 |
摘要 | 第59-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2 结果 | 第61-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