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 1.1 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9-11页 |
| 1.2 重金属污染治理常规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1.3 絮凝法治理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1.3.1 化学絮凝剂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 | 第13-15页 |
| 1.3.2 生物絮凝剂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 | 第15-17页 |
| 1.4 课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 1.4.1 课题来源 | 第17-18页 |
| 1.4.2 目的意义 | 第18页 |
| 1.4.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0-24页 |
| 2.1 实验所用的絮凝剂 | 第20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 2.2.1 基本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 2.2.2 生物复合型重金属絮凝剂的复合投量及最优组合的确定方法 | 第21-22页 |
| 2.2.3 生物复合型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条件优化方法 | 第22页 |
| 2.2.4 生物复合型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的的机制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第3章 生物复合型重金属絮凝剂的复合投量及最优组合的确定 | 第24-34页 |
| 3.1 引言 | 第24页 |
| 3.2 化学絮凝剂对重金属的去除效能及最佳投量的确定 | 第24-26页 |
| 3.2.1 PAM 对各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能及最佳投量 | 第25-26页 |
| 3.3 生物絮凝剂对重金属的去除效能及最佳投量的确定 | 第26-30页 |
| 3.3.1 MBF1 对各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能及最佳投量 | 第27-28页 |
| 3.3.2 MBF2 对各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能及最佳投量 | 第28-30页 |
| 3.4 生物复合型重金属絮凝剂的最优复配组合 | 第30-3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生物复合型重金属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条件优化 | 第34-47页 |
| 4.1 引言 | 第34页 |
| 4.2 絮凝剂投加比例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4-36页 |
| 4.3 pH 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6-38页 |
| 4.4 初始重金属离子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8-41页 |
| 4.5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1-43页 |
| 4.6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 4.7 共存离子对絮凝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5章 生物复合型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机制 | 第47-68页 |
| 5.1 引言 | 第47页 |
| 5.2 吸附热力学 | 第47-52页 |
| 5.2.1 Langmuir 吸附等温线 | 第47-50页 |
| 5.2.2 Freundlich 吸附等温线 | 第50页 |
| 5.2.3 Dubinin-RadushLkevich 吸附等温线 | 第50-52页 |
| 5.3 吸附动力学 | 第52-55页 |
| 5.3.1 拟一级动力学方程 | 第52-53页 |
| 5.3.2 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 第53-55页 |
| 5.4 扫描电镜及 XPS 分析 | 第55-62页 |
| 5.4.1 絮凝剂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55-56页 |
| 5.4.2 生物复合型絮凝剂吸附重金属后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第56-62页 |
| 5.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66页 |
| 5.5.1 生物复合型絮凝剂的红外光谱 | 第62-63页 |
| 5.5.2 生物复合型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离子后的红外光谱 | 第63-66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