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1.4.2 实现评估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Android系统安全机制的概述与分析 | 第18-26页 |
2.1 Android的系统架构 | 第18-21页 |
2.1.1 硬件层 | 第18页 |
2.1.2 Linux内核 | 第18-19页 |
2.1.3 硬件抽象层 | 第19页 |
2.1.4 系统函数库及运行时环境 | 第19-20页 |
2.1.5 应用框架层 | 第20页 |
2.1.6 Android应用层 | 第20页 |
2.1.7 纵向功能划分 | 第20-21页 |
2.2 Android的安全设计 | 第21-22页 |
2.2.1 任意访问控制 | 第21页 |
2.2.2 应用沙箱 | 第21页 |
2.2.3 应用权限 | 第21-22页 |
2.2.4 组件封装 | 第22页 |
2.2.5 应用签名 | 第22页 |
2.3 Android的安全缺陷 | 第22页 |
2.4 有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24-26页 |
第三章 Android权限提升的技术原理和情景分析 | 第26-42页 |
3.1 权限提升 | 第26-28页 |
3.1.1 水平权限提升 | 第26-27页 |
3.1.2 垂直权限提升 | 第27-28页 |
3.2 系统引导及特权进程 | 第28-33页 |
3.2.1 Bootloader引导 | 第29页 |
3.2.2 内核引导 | 第29页 |
3.2.3 Init进程引导 | 第29-30页 |
3.2.4 Zygote引导 | 第30-32页 |
3.2.5 SystemServer引导 | 第32-33页 |
3.2.6 系统引导总结 | 第33页 |
3.3 权限提升攻击的情景分析 | 第33-36页 |
3.3.1 GingerBreak和Exploid | 第34页 |
3.3.2 Zimperlich和RageAgainstTheCage | 第34-35页 |
3.3.3 KillingInTheNameOf和Psneuter | 第35页 |
3.3.4 Mempodroid | 第35-36页 |
3.4 用户主动权限提升 | 第36-41页 |
3.4.1 SuperUser提升应用权限的基本原理 | 第37-40页 |
3.4.2 Android 4.3对SuperUser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权限提升安全防护框架的原理与设计 | 第42-56页 |
4.1 需求分析 | 第42-43页 |
4.1.1 SuperUser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4.1.2 改进方向 | 第42-43页 |
4.2 SELinux与强制访问控制 | 第43-46页 |
4.2.1 强制访问控制 | 第43-44页 |
4.2.2 SELinux的原理 | 第44-45页 |
4.2.3 SEforAndroid | 第45-46页 |
4.3 SELinux阻止权限提升的情景分析 | 第46-51页 |
4.3.1 GingerBreak和Exploid | 第47-48页 |
4.3.2 Zimperlich和RageAgainstTheCage | 第48-49页 |
4.3.3 KillingInTheNameOf和Psneuter | 第49页 |
4.3.4 Mempodroid | 第49-50页 |
4.3.5 SELinux的有效性分析 | 第50-51页 |
4.4 权限提升安全防护框架的设计 | 第51-54页 |
4.4.1 设计思路 | 第51-52页 |
4.4.2 框架模型 | 第52-53页 |
4.4.3 应用支持 | 第53页 |
4.4.4 安装过程支持 | 第53页 |
4.4.5 SuperUser支持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权限提升安全防护框架的实现 | 第56-62页 |
5.1 准备工作 | 第56-57页 |
5.2 实现 | 第57-59页 |
5.2.1 修改安装过程 | 第57-58页 |
5.2.2 执行域切换 | 第58-59页 |
5.3 策略文件 | 第59页 |
5.4 方案验证 | 第59-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2页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2-63页 |
6.3 硕士研究生期间工作 | 第63-64页 |
6.3.1 参与项目 | 第63页 |
6.3.2 主要负责的工作 | 第63页 |
6.3.3 提交文档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