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学习倦怠的定义 | 第14-15页 |
1.1.1 倦怠 | 第14页 |
1.1.2 学习倦怠 | 第14-15页 |
1.2 学习倦怠的测量方法和研究现况 | 第15-17页 |
1.2.1 三维度倦怠量表 | 第15-16页 |
1.2.2 单维度倦怠量表 | 第16-17页 |
1.2.3 其他倦怠量表 | 第17页 |
1.3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1.3.1 人口学特征 | 第17-18页 |
1.3.2 个体因素 | 第18-19页 |
1.3.3 外部因素 | 第19-20页 |
1.4 学习倦怠的危害 | 第20-22页 |
1.4.1 对健康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2 对学习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 第23-26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5页 |
2.2.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2.2.3 研究工具 | 第23-25页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5页 |
2.4 质量控制 | 第25-26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6-38页 |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第26页 |
3.2 调查对象的学习倦怠情况 | 第26-27页 |
3.3 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3.3.1 个体因素 | 第27页 |
3.3.2 外部因素 | 第27-28页 |
3.4 学习倦怠与中职护生一般情况的分析 | 第28-32页 |
3.4.1 不同性别的中职护生学习倦怠情况比较 | 第28页 |
3.4.2 不同年级中职护生学习倦怠情况比较 | 第28-29页 |
3.4.3 不同专业中职护生学习倦怠比较 | 第29页 |
3.4.4 不同生源地中职护生学习倦怠比较 | 第29-30页 |
3.4.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职护生学习倦怠比较 | 第30页 |
3.4.6 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中职护生学习倦怠比较 | 第30-31页 |
3.4.7 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中职护生学习倦怠比较 | 第31页 |
3.4.8 不同学习成绩的中职护生学习倦怠比较 | 第31页 |
3.4.9 不同经济条件的中职护生学习倦怠比较 | 第31-32页 |
3.5 学习倦怠与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 第32-34页 |
3.5.1 学习倦怠和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 | 第32页 |
3.5.2 学习倦怠和专业承诺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3.5.3 学习倦怠和生活事件相关分析 | 第33页 |
3.5.4 学习倦怠和社会支持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3.6 学习倦怠与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34-38页 |
3.6.1 情绪耗竭维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34-35页 |
3.6.2 学习疏离维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35页 |
3.6.3 低成就感维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35-36页 |
3.6.4 学习倦怠总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36页 |
3.6.5 各影响因素总分和学习倦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36-38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8-45页 |
4.1 中职护生学习倦怠的情况 | 第38-39页 |
4.2 学习倦怠和中职护生一般情况的关系 | 第39-40页 |
4.3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4.4 中职护生学习倦怠的干预 | 第42-45页 |
(1)个人干预 | 第43页 |
(2)学校干预 | 第43-44页 |
(3)社会干预 | 第44-4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附录 | 第53-63页 |
附录一 一般情况量表 | 第53-54页 |
附录二 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 | 第54-55页 |
附件三 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55-57页 |
附件四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第57-59页 |
附件五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 第59-61页 |
附件六 专业承诺量表 | 第61-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