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2.1 保障性住房 | 第16-17页 |
1.2.2 保障性住房的制度 | 第17-18页 |
1.2.3 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 | 第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1-45页 |
2.1 住房保障的理论依据 | 第21-31页 |
2.1.1 社会保障理论 | 第21-24页 |
2.1.2 公平分配理论 | 第24-27页 |
2.1.3 住房过滤模型与梯度消费理论 | 第27-31页 |
2.2 住房保障模式 | 第31-37页 |
2.2.1 住房的补贴效率与福利分析 | 第31-34页 |
2.2.2 住房政策的特性和保障性住房政策模式 | 第34-36页 |
2.2.3 经济适用房政策评价 | 第36-37页 |
2.3 住房保障经济制度 | 第37-45页 |
第3章 住房权与现代住房保障制度分析 | 第45-67页 |
3.1 住房、住房权与适足住房权 | 第45-46页 |
3.2 住房权与居住权的法律规定 | 第46-49页 |
3.2.1 宪法的规定 | 第46-47页 |
3.2.2 民法的规定 | 第47-49页 |
3.3 住房权与保障房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49-63页 |
3.3.1 原始社会的生存(living) | 第50页 |
3.3.2 农耕文明的村落家庭住宅(house) | 第50-51页 |
3.3.3 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居住(housing) | 第51-56页 |
3.3.4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住房(Social housing)模式 | 第56-62页 |
3.3.5 现代保障房体系 | 第62-63页 |
3.4 住房与福利 | 第63-67页 |
3.4.1 住房与社会保障 | 第63-65页 |
3.4.2 住房与福利社会 | 第65-67页 |
第4章 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分析 | 第67-129页 |
4.1 美国住房保障体系分析 | 第67-82页 |
4.1.1 保障房的资金筹集 | 第67-69页 |
4.1.2 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 | 第69-70页 |
4.1.3 保障房体系运作模式 | 第70-73页 |
4.1.4 住房保障制度的演变 | 第73-78页 |
4.1.5 保障房市场的金融工具 | 第78-80页 |
4.1.6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启示 | 第80-82页 |
4.2 德国住房保障体系分析 | 第82-95页 |
4.2.1 住房保障资金筹集 | 第83-85页 |
4.2.2 住房保障政策目标 | 第85-86页 |
4.2.3 住房保障制度运作模式 | 第86-87页 |
4.2.4 住房保障机构 | 第87-89页 |
4.2.5 住房保障金融工具 | 第89-93页 |
4.2.6 德国住房保障制度启示 | 第93-95页 |
4.3 日本住房保障体系分析 | 第95-108页 |
4.3.1 住房保障资金筹集 | 第95-98页 |
4.3.2 住房保障政策目标 | 第98-99页 |
4.3.3 住房保障制度运作模式 | 第99-102页 |
4.3.4 住房保障机构 | 第102-105页 |
4.3.5 住房保障金融工具 | 第105-106页 |
4.3.6 日本住房保障制度启示 | 第106-108页 |
4.4 新加坡住房保障体系分析 | 第108-124页 |
4.4.1 住房保障资金筹集 | 第109-111页 |
4.4.2 住房保障政策目标 | 第111页 |
4.4.3 住房保障制度运作模式 | 第111-114页 |
4.4.4 住房保障机构 | 第114-116页 |
4.4.5 住房保障金融工具 | 第116-123页 |
4.4.6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启示 | 第123-124页 |
4.5 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体系评析 | 第124-126页 |
4.5.1 住房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评析 | 第124-125页 |
4.5.2 住房保障融资制度评析 | 第125页 |
4.5.3 住房保障制度的运作 | 第125-12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6-129页 |
第5章 中国保障房供给结构的熵权优化模型分析 | 第129-152页 |
5.1 保障房配建决策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129-130页 |
5.2 保障房的配建决策指标体系分析 | 第130-134页 |
5.2.1 建设成本指标 | 第130-131页 |
5.2.2 建设效益指标 | 第131-132页 |
5.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32-134页 |
5.3 指标熵权系数的确定 | 第134-136页 |
5.4 熵权系数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136-137页 |
5.5 珠海市保障房配建结构实证分析 | 第137-141页 |
5.5.1 保障房指标的测算 | 第137-138页 |
5.5.2 保障房建设效益指标的估算 | 第138-141页 |
5.6 指标的熵权计算 | 第141-144页 |
5.6.1 计算指标的熵 | 第141-143页 |
5.6.2 计算指标的权重 | 第143页 |
5.6.3 计算指标的熵权系数 | 第143-144页 |
5.7 熵权系数优化模型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 第144-147页 |
5.8 广州市保障房配建结构 | 第147-151页 |
5.8.1 广州市保障房建设指标 | 第147-149页 |
5.8.2 模型的运用 | 第149-151页 |
5.9 结果分析 | 第151-152页 |
第6章 中国廉租住房分配机制创新 | 第152-178页 |
6.1 不同配租方式的经济学分析 | 第152-165页 |
6.1.1 对住房租赁市场供求的影响分析 | 第153-156页 |
6.1.2 政府廉租资金支出的成本比较 | 第156-158页 |
6.1.3 廉租资金分配效率比较 | 第158-163页 |
6.1.4 选择配租方式 | 第163-165页 |
6.2 廉租房面向人群的配租方式选择与住房消费差异 | 第165-167页 |
6.2.1 住房消费需求差异 | 第165-166页 |
6.2.2 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配租方式选择 | 第166-167页 |
6.3 确定廉租住房租金标准 | 第167-176页 |
6.3.1 廉租住房的租金标准 | 第167-168页 |
6.3.2 影响廉租住房租金标准制定的原则和因素 | 第168-171页 |
6.3.3 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的确定方法 | 第171-176页 |
6.4 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的分配方法 | 第176-17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7-178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17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1页 |
作者简介 | 第191-19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2-193页 |
致谢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