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縮略词汇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 萼片的功能和形态特征 | 第13-14页 |
2 脱落的组织和细胞形态 | 第14-15页 |
3 影响梨果实萼片脱落与宿存的外界因素 | 第15-19页 |
3.1 品种特性 | 第15页 |
3.2 砧木类型 | 第15页 |
3.3 授粉品种 | 第15-16页 |
3.4 栽培技术 | 第16-17页 |
3.5 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17-19页 |
4 梨果实萼片脱落与宿存的内部调控 | 第19-22页 |
5 梨萼片脱落与宿存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萼片脱落与宿存对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25-51页 |
第一节 人工剪萼对莱阳慈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25-37页 |
摘要 | 第2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1.1 材料与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1.2 检测方法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2.1 人工剪萼对莱阳慈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26-30页 |
2.2 人工剪萼对莱阳慈梨果实石细胞团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5页 |
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人工剪萼和喷施PBO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37-51页 |
摘要 | 第37-3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页 |
1.1 材料与处理方法 | 第38页 |
1.2 检测方法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9页 |
2.1 人工剪萼和喷施PBO处理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38-44页 |
2.2 人工剪萼和喷施PBO处理对库尔勒香梨果实石细胞团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萼片脱落与宿存对果实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51-75页 |
第一节 人工剪萼对莱阳慈梨内源激素水平动态影响 | 第51-60页 |
摘要 | 第51-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1.1 材料与处理方法 | 第52页 |
1.2 检测方法 | 第52-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2.1 人工剪萼对莱阳慈梨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2.2 人工剪萼对莱阳慈梨果顶和种子中内源激素比例的影响 | 第55-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第二节 人工剪萼和喷施PBO对库尔勒香梨内源激素水平动态影响 | 第60-75页 |
摘要 | 第60-61页 |
l 材料和方法 | 第61-62页 |
1.1 材料与处理方法 | 第61页 |
1.2 检测方法 | 第61-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3页 |
2.1 人工剪萼和喷施PBO对库尔勒香梨果顶和种子中内源激素水平动态影响 | 第62-67页 |
2.2 人工剪萼和喷施PBO对库尔勒香梨果顶和种子中内源激素比例的影响 | 第67-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第四章 梨幼果萼片脱落过程中离区细胞壁酶活性、内源激素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75-89页 |
摘要 | 第75-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1.1 材料与处理方法 | 第76页 |
1.2 主要测定方法 | 第76-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6页 |
2.1 脱萼果与宿萼果离区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77-79页 |
2.2 脱萼果与宿萼果萼片和果心中内源激素水平动态变化 | 第79-82页 |
2.3 脱萼果与宿萼果萼片和果心中内源激素比例动态变化 | 第82-85页 |
2.4 脱萼果与宿萼果离区细胞显微结构的差异 | 第85-86页 |
3 讨论 | 第86-89页 |
第五章 化学脱萼剂的对比试验 | 第89-109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9-91页 |
1.1 试材及实验处理 | 第89-90页 |
1.2 果实品质测定方法 | 第90页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90-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107页 |
2.1 供试脱萼剂对果实脱萼率的影响 | 第91-99页 |
2.1.1 供试脱萼剂对莱阳慈梨果实脱萼率的影响 | 第91-95页 |
2.1.2 供试脱萼剂对库尔勒香梨果实脱萼率的影响 | 第95-99页 |
2.2 脱萼剂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99-107页 |
2.2.1 供试脱萼剂对莱阳慈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99-103页 |
2.2.2 供试脱萼剂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3 讨论 | 第107-109页 |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109-111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09页 |
2. 创新点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